二、操作性的數學游戲操作性的游戲是幼兒通過操作玩具或實物材料,并按照游戲規(guī)則進行的一種游戲。在游戲中為幼兒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與材料的充分接觸,積累相關的具體操作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幼兒,將操作經驗加以交流、整理、歸納,主動積極地去發(fā)現一些簡單的規(guī)律,初步建立理性的概念。這樣的教學,不但符合幼兒學習的特點,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而且能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fā)展的主體,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
有一次在搭大積木時,岐岐跑過來告訴我說;“瀟瀟搶積木,我的積木少,他的積木多。”這讓我靈機一動,這不是一個讓幼兒學習多和少的好機會嗎?于是我讓每一組的幼兒把積木全部放在一起,看一看現在積木比自己剛才一個人的是多還是少,再請幼兒把積木分開來,每個人都拿點積木,比較是剛才合起來多還是現在多。很快幼兒都比較出了大家的積木合在一起是多,分開來是少。利用搭積木這一操作活動,我讓孩子們感知了多和少,又因為積木是彩色的,所以我又利用積木讓他們認識了顏色,并在認識顏色的基礎上進行了顏色的歸類活動。
在認識“大、小”時,我就安排了一個給大大小小送禮物的游戲。先出示大小不一的兩只熊,取名“大大”和“小小”,然后分別比較它們的特點,從而認識大小標記,在請幼兒分別給他倆送禮物,大的禮物送給大大,小的禮物送給小小。在送禮物時幼兒利用目測、比較的方法理解了大小。在游戲中他們玩得不亦樂乎,很快就掌握了比較大小的方法,大小的不同之處。
三、口頭語言數學游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發(fā)現孩子們無時無刻不在與數學打著交道,數學教學對孩子的生活有著獨特的影響。在孩子一日活動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孩子去發(fā)現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據此我設計了一些游戲,讓幼兒不用直觀教具,只用口頭語言進行的學習數學知識。如:吃餅干的時候,小朋友大多關注的是“吃”這一活動,不會考慮別的更多的東西,我就啟發(fā)幼兒動腦筋讓餅干“變魔術”,幼兒很快就發(fā)現了其中的奧秘,都搶著說:“餅干一會兒變成三角形了,一會兒變成圓形,一會兒又變成正方形了。”這樣,在吃餅干這一活動中,孩子們關注的就不再僅僅是吃,同時也鞏固了對圖形的認識,培養(yǎng)了他們動腦筋的習慣,還避免了浪費餅干的現象。
四、運用各種感官的數學游戲這類游戲主要強調通過感官進行數學學習,發(fā)展幼兒對數、形的感知能力。在認識圓形、三角形時,我就采用了“奇妙的口袋”這個游戲,它是通過觸摸覺讓幼兒感知幾何圖形。在整個游戲中幼兒對于口袋里的東西充滿了神秘感,他們都紛紛搶著來試一試、摸一摸口袋中的圖形或實物。并且能很快說出圖形或實物的特征。對于圖形的特點理解的很快。
教育家說:“玩具是幼兒的天使,游戲是幼兒的伴侶,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為兒童提供了一個表現自己的有效途徑。幼兒就是在游戲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游戲深受幼兒喜歡,融入數學知識的游戲或者說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則更受幼兒的歡迎。游戲使數學教學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游戲的童趣、充滿了想象的活力。
教數學的方法有很多種,不僅僅課堂才是孩子學數學的唯一地方,只要我們老師用熱情的心去思考,讓幼兒在游戲中尋找答案,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興致勃勃地走進五彩斑斕的數學王國。
我們教師不再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而是促進孩子主動學習的支持者、指導者、合作者,孩子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器”,而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 在21世紀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給數學教學注入生活的內容和時代的“活水”,讓孩子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學習生活,讓數學教學“游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