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關注并努力滿足幼兒的需要和興趣是幼兒園教育的應有之意。所謂“以學定教”,就是根據學習者的發(fā)展特點和需要、興趣來確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嚴格地說,幼兒園的教育就是興趣導向的,就是為了滿足幼兒興趣的。如果在幼兒園日常教學之外還有“興趣班”,很大程度上只能說明:要么幼兒園教育沒有關注幼兒的興趣,沒有滿足幼兒的需要,要么“興趣班”本身就是與幼兒園教育重復的或者是違背幼兒園教育規(guī)律的。
今天的“興趣班”已經成為很多幼兒園熱衷的事情,其實,幼兒興趣的滿足并沒有因為有了“興趣班”而得到保證,相反,“興趣班”的產生經常映射著日常教育的無興趣。有人說“興趣班”是為了滿足個體幼兒的興趣,那前文所說的“區(qū)域”和“專門活動室”完全可以滿足幼兒的需要。有些幼兒園的“興趣班”,為了給幼兒真正提供滿足個人興趣的機會,特意請了校外的人員來“教”“興趣班”,甚至“興趣班”本身就是由幼兒園與校外機構或個人共同舉辦的。我們認為,如果幼兒園所教的內容是教師本身所無法承擔的,要么說明教師是不稱職的,要么說明幼兒園教了本不該讓幼兒學習的東西,所謂不該教的是指遠離幼兒身心發(fā)展水平和遠離幼兒興趣的東西。外來人員在幼兒園舉辦“興趣班”的法理問題是他們是否具有幼兒園教師的資質,幼兒園把幼兒交給不具備幼兒園教師資質的人員是否違反了法規(guī),當然還有重復收費的問題。幼兒園的保教費是按日收取的,如果“興趣班”收費就意味著重復收費。當然,為了“收費”而不是為了滿足幼兒的興趣開辦的所謂興趣班的幼兒園絕對不是少數。
被誤導的“興趣班”
盡管一些地區(qū)的教育行政部門曾多次禁止幼兒園隨意舉辦興趣班,但幼兒因所謂“興趣”消耗的時間、精力并未減少,家長因此的經濟支出也未見降低,那么興趣班緣何如此深受青睞?興趣班在多大程度上能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促進其健康發(fā)展呢?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從幾個方面審慎思考興趣班的本質:
第一,興趣班代表了誰的“興趣”?“興趣班”,顧名思義,就是以滿足兒童興趣需要,并借此促進兒童某方面智能、品質、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健康發(fā)展的學習組織。對“興趣”的理解與定位決定了興趣班的實際性質。必須明確的是,“興趣”一定是幼兒自身的、是孩子發(fā)自內心真正需要的,它也是組織一切活動的依據。冷靜觀察當前的興趣班,不乏可以發(fā)現無視幼兒興趣的現象。就興趣班本身來看,課程內容不是源自傳統的藝術學科(如器樂、繪畫),就是來自學校教育科目(如數學、拼音),盡管有的經過改頭換面顯得格外“時髦”,但難以抹殺的是,在確定這些內容時,誰也沒有考慮過這是否就是幼兒的興趣,或者說兒童的興趣被設定好的內容擠壓成了這樣屈指可數的幾種。事實上,它首先考慮的是興趣班消費的實際支付者——家長與社會的需要;就興趣班的選擇來看,一些家長按照自己對兒女的成長期待代替幼兒作的決定,用自己的意志和興趣籌劃孩子的自我;就興趣班的社會影響來看,那些能夠提升學業(yè)成績、增加職業(yè)成就籌碼的“興趣”往往大受追捧(如外語),這在更廣的層面上影響著人們對興趣的認識?梢姡诤艽蟪潭壬,興趣班由來自成人世界的偽興趣構筑而成的。
第二,興趣班代表了誰的利益?興趣班應當著眼于兒童的利益,而不可忽視的事實是一些興趣班首先成了舉辦者滿足經濟興趣的手段。一方面,大多數興趣班出于自身生存的考慮,在興趣點的確定上過分關注市場導向,什么班上的人多就辦什么班,為了壓縮成本而雇用廉價師資;另一方面,部分幼兒園開辦有償興趣班,個別幼兒園辦班的目的就是彌補保教費的入不敷出,因此它們甚至將正常的教學內容“興趣化”,不參加興趣班的幼兒常常只能獨自游戲,導致一些家長為了不使孩子傷心而被迫消費。當然,的確有部分家長被虛假的宣傳強占了自己的意識,對興趣班熱衷無比,對昂貴的費用毫不吝惜,似有一種悲壯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