蕓說:“我喜歡和朋友一起練習本領(lǐng),我們可以互相幫助。”這是事實,這兩個孩子在比賽后成了好朋友,她們共同練習雙人跳的過程中彼此幫助、彼此欣賞,形影不離。)
清清回家高高興興地告訴他的父母:“我本來以為自己不行的,沒想到得了季軍,我以后要再努力練習,爭取得冠軍!”
晨晨在她的繪畫日記里記錄了這樣的“話”:“我要象桎涵一樣,后學的本領(lǐng)一直練習也能得到冠軍”
昌昌說:“我沒贏,我也很開心的,我參加比賽了,我也很棒!”
遠遠說:“我長大了要做市長,假如碰到困難,我會象跳繩一樣多多練習,不怕累就一定會贏的!”
璐璐說:“就一個跳繩就可以有正跳,反跳,單腳跳,交叉跳那么多的項目,看來可以比賽的東西很多很多,我要多多練習,爭取多得冠軍!”
……
反思:
用一個比賽的形式激發(fā)起孩子學習練習跳繩的積極性,使原本枯燥的練習變得有意義,使整個過程由原先的教師督促變成孩子主動的練習……這遵循了陳鶴琴先生的“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的教學原則……
當孩子和自己比賽時,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并且明了自己的成績,獲得了一個“樂學”的過程。
當孩子與別人比賽時,他能找到差距,學習經(jīng)驗,激發(fā)斗志。所以每一次孩子們都要比出“跳的最多最好的冠軍”以及“進步最快的冠軍”。孩子們不斷地總結(jié)經(jīng)驗,他知道或許不能贏得別人獲得冠軍,但只要努力練習就一定能超越自己同樣能獲得勝利。而再一次的比賽讓孩子向新的目標進軍,向自己現(xiàn)有能力挑戰(zhàn),戰(zhàn)勝同伴,更重要的是戰(zhàn)勝自己。
一場跳繩比賽讓老師和孩子都有了收獲。孩子的跳繩能力是同年齡孩子中最棒的,他們看到了勝利的成果,他們面對自己的成績非常的開心;而作為老師也深切的明白,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教孩子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激發(fā)起孩子自主學習的愿望,讓孩子主動的學習和探索,獲得最大程度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