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時期,還是軟軟糯糯的小可愛?蛇^了周歲,不知哪天起,孩子竟然會打人了,而且喜歡挑TA最親近的人,比如打媽媽,打奶奶,打姥姥,伸手就拍。有的還抓人,把大人抓出一堆血道道。
偶爾發(fā)生一次,可以認為是某一天突然情緒失控作出的反常動作。但如果經(jīng)常發(fā)生,那還是要引起注意,別總覺得孩子小,被打一下就打一下了,以后長大就不打了。其實并不是,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從小就應該合理引導和規(guī)范。
每次被孩子打了,大人假如只是躲避,然后繼續(xù)允許孩子下次再打人,不對。
那每次被孩子打了,直接打回去,是不是就可以?
答案自然是不可以的。
那孩子打人這樣的攻擊性行為,大人做出怎么樣的回應,比較合適?今天分享一下。
當孩子打媽媽,打奶奶,打姥姥,打…….
1. 盡量保持平靜
情緒管理總歸還得是第一步。
不少家長說,火大了,沒忍住就揍了孩子一頓,之后就又很后悔。是的,很多時候,沖動是魔鬼,我們會在沖動的時候做一些會令自己后悔的事。另外,孩子如果是情緒激動的時候打人,我們也跟著情緒激動,那可能會讓孩子更加崩潰或煩躁。
所以,被孩子打了,第一反應可能很生氣,但是也盡量先忍住沖孩子發(fā)脾氣,盡量保持平和。
實在不行,先就讓自己找個角落獨自冷靜1-2分鐘。
2. 了解孩子的訴求
讓孩子知道,我們明白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說訴求是什么。比如可以這樣說:
“我知道你想玩水,但是你不能把水放在杯子里,然后到處撒到地板上。”
“我知道你又困又餓,但你還想在公園里再玩會,但是你不可以打媽媽,你打媽媽,媽媽會很疼。”
3. 使用肢體語言
幼兒時期,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可能也有限,或者僅僅通過語言上的說教,不足以讓孩子停止不合理行為。
所以,我們不要吼孩子,但是可以一邊用嚴肅的語氣跟孩子說,“停“、”不可以“,一邊也用肢體語言比劃不可以,或者停止的動作。
比如,一邊說不可以打媽媽,一邊握住孩子的手,把手放回到兩側,而不是伸出去打人。
一般來講,家長需要通過語言教育加肢體語言強化的方式反復多次之后,孩子最后才有可能通過聽懂家長的口頭提醒就能明白家長的要求。
4. 教孩子用其他方式表達訴求或情緒
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跟孩子說不可以,簡單用手組織孩子打人,卻沒有教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訴求或情緒,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或者其他讓人覺得“跟你對著干”的行為仍然可能繼續(xù)。
所以,比如我們可以試試這樣:
如果孩子總喜歡拿著杯子灑水,灑得滿地板都是,我們可以試試帶孩子到浴缸里玩水。
如果孩子一生氣就扔東西,砸人、拿東西砸人打人,可以試試設置一個投擲的小游戲,比如孩子可以有一個軟的小球,然后可以扔出去投籃,或者投紙箱子里等。
如果孩子的情緒上十分憤怒,那可以讓孩子彈跳運動一下,或者讓孩子打一下沙發(fā),撕紙片,畫一幅亂涂亂畫的畫,以及其他你認為孩子可以做,同時又能發(fā)泄憤怒情緒的方式,總之不允許通過打媽媽,打奶奶等攻擊性行為來表達情緒。
5. 引開注意力、岔開話題
這個情況小嬰兒時期可能大家聽過,比如哄睡時,寶寶哭得天昏地暗的,自己都苦懵了,這時候出現(xiàn)一個高音調(diào)的聲音或者音樂吸引一下寶寶注意力,寶寶可能就慢慢忘記了哭,慢慢平復下來。
到了周歲后,其實引開注意力的方法也仍然可以嘗試。當孩子特別生氣,像發(fā)了狂一樣了,打人抓人,尖叫怒吼,這時可以試試岔開話題,比如:
孩子大哭大鬧、攻擊人的時候,我們可以突然跟另外一個孩子或者大人說,看看誰在發(fā)脾氣啊,我們要不要叫發(fā)脾氣的那個小朋友一起來玩?zhèn)游戲;或者在孩子發(fā)怒很生氣的時候,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總之,孩子發(fā)脾氣,覺得是出于爆發(fā)狀態(tài),與家長“打架”的時候,我們突然說一個新話題,或者作出孩子意料之外的回應,也許可以幫助緩解“斗爭”。
6. 讓孩子獨自靜一靜
對于部分孩子來講,讓他們獨自在安靜、安全的地方待一會,可能會更快平靜下來。
這與懲罰孩子,把孩子一個人關起來不太一樣。相反,這個過程是讓孩子慢慢學會自我安撫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而這也是孩子們重要的生命技能。
平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布置一個溫馨的小角落。比如和孩子一起搭個小窩,放一些簡單的小玩具,或者孩子喜歡的小物件。等到孩子情緒激動,出現(xiàn)打人等攻擊性行為時,孩子可以自己來這個獨特的小角落,自己靜一靜。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個小角落要讓孩子與大人一起來設計和布置,這樣孩子可能更有參與感,也更有可能愿意用這個小角落來平靜。
假如有一次,孩子真的通過利用這個小角落,慢慢讓自己平復了情緒,記得具體而真誠地表揚孩子。
養(yǎng)娃過程,有很多“小事”,看著不起眼,但一旦發(fā)生,可能會非常消耗體力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