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科學探索中用各種各樣的方法進行操作,如 比較、測量、重復實驗等,在比較、測量時經常會用到表格記錄和統(tǒng)計知識。在"大樹有多粗"活動中,幼兒有的用繩子量、有的用手柞,有的用紙條測,并且進行記錄,在記錄過程中滲透了統(tǒng)計知識,可見,這些探索步驟和方法,不僅可以使探索活動更加科學有效,而且有利于幼兒形成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
3、表達和交流。這個環(huán)節(jié)在探索活動中也是不可少的。德國的專家說:"知識是在孩子們的實驗之后、在討論中形成的"。因此,幼兒要組織自己的想法并設法向別人說明、或是設法說服別人,這是一種重要的思維過程。教師要支持每個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觀點正確與否,要幫助幼兒掌握科學的語言,描繪他們親自經歷的、豐富而復雜的實際科學探索過程,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書寫和口頭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傾聽、鼓勵并重復幼兒的關鍵陳述,發(fā)現并引導幼兒關注的探索結果的矛盾和不一致,發(fā)現并引導幼兒關注同伴間的差異、矛盾,懂得每個人都可對同伴和老師質疑,但爭論必須以觀察到的事實為依據。如:上面"探索木頭特征"中幼兒根據自己的觀察和記錄,用兒童特有的語言交流、總結,同時教師在傾聽的過程中,為了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語言,不斷重復"輕""重""燃燒"等詞語,在打開核桃活動中,幼兒設想用鋸子打開核桃,但有的幼兒設想后操作成功,有的幼兒設想后經過操作未成功,這時教師應引導幼兒思考,"使用同一組工具為什么有人打開了核桃,有人卻失敗",幼兒在討論中發(fā)現兩人雖然使用同一種工具,但由于使用方法不同、結果不同,這樣的交流和教師的有效支持,可以幫助幼兒反思自己怎樣解決問題的,同伴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從而促進幼兒相互學習、拓究解決問題的思路。
三、要有生動的情感支持方便幼兒認同與驚異教師應以接納的態(tài)度為幼兒創(chuàng)設平等、自由、令人驚異的探索范圍。一方面,教師在提供幫助前應向幼兒表示認同和理解,使他們明白教師也曾有過類似感覺,所以懂得他們此刻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對某一事件表示出驚異,從而引發(fā)幼兒的情感共鳴和幼兒的認知沖突,促使幼兒敢想、敢說、敢做。例如"聰明的藍精靈"活動是讓幼兒通過實驗知道"淀粉遇碘會遇成藍色"這一現象,教師組織幼兒記錄驗證結果,當幼兒A提出"黃瓜汁遇碘會變藍"時,幼兒立刻表示反對。這時,幼兒表露出很驚奇的神情。"哦,怎么會有不同的答案呢?"這引起了幼兒的議論,而幼兒提出"一定是哪里出錯了,再試試吧!"第二次試驗,幼兒A的結果與上一次大相徑庭。經反復嘗試,他終于找到了原因"剛才我,我蘸黃瓜汁的棉簽碰到米湯了,所以遇到碘,才會變藍"。
總之,做幼兒教師應該"接住孩子拋來的球"。教師只有在科學活動中處處留心、時時留意,把握幼兒探索的動向,及時捕捉支持點,適時介入,靈活運用以上各種有效支持的策略,才能準確接住并有效的回應"幼兒拋來的球",從而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幼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