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童謠作為活動過程中間推進環(huán)節(jié)的策略
良好的學習活動具有鮮明的線索貫穿始終,讓活動飽滿而集中。運用童謠不僅可以讓活動主題更鮮明,也利于幼兒的理解和操作,沉浸在濃郁的活動氛圍中。在需要幼兒實踐用手操作的活動時,童謠的反復出現還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操作技巧、提高表現表達技能。
中班的學習活動《畫螃蟹》活動展開階段,胡春梅老師用以前教過的一個手指謠讓幼兒對于螃蟹的特征再次來個鞏固,"一只螃蟹八條腿,腦袋尖尖在喝水,爬呀爬呀爬,爬呀爬呀爬……"胡老師強調了螃蟹的一個特征,"大拇指是螃蟹的兩個大眼睛,左右四個手指是螃蟹的四條腿,一共八條腿。"以此來作為一個作畫的要求,是一個"立體展現",幼兒很輕松地就掌握了繪畫的方法與步驟。
3.童謠作為活動總結的策略
活動的結束階段也是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好的結尾應該是幫助幼兒系統(tǒng)梳理整個活動的內容、又讓幼兒感到活動圓滿結束卻又戀戀不舍而回味無窮的,而童謠的適當運用不僅形象生動,也可以實現這樣的效果。
中班的活動《團結友愛親又親》中,活動結束了,唐正秀老師這樣結尾:"一顆星,冷清清。兩顆星,亮晶晶。三顆、四顆、五顆星,匯成星河放光明。一個人,孤零零。兩個人,喜盈盈。三個、四個、五個人,團結友愛親又親。"讓幼兒懂得只有團結友愛,大家才會生活幸福。
當然,在一個整合活動中,上述手段并不是單一的,既可以出現單一童謠,也可以多首童謠并存,既可以在活動開始時出現,也可以在中間或結尾出現,更可以根據需要同時使用,使活動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通過課題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課題研究的水平
在課題實施的進程中,老師們共同參與,對課題的流程和實施環(huán)節(jié)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對自己在活動中的體會也做了相應的總結,在課題研究中提升了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在教學磨練中成長起來,增強了科研意識,建立了園本教研的良好機制,形成了良好的研訓氛圍,真正體現了科研促教研。兩年來,教師在多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王榮老師執(zhí)教的四川童謠《小白眼和小黑眼》在"與上海接軌"的園際交流上展示獲好評。陳莉萍老師執(zhí)教的廣東童謠《何家公雞何家猜》在鹽城市名老師展示活動中得到了專家、同行們的一致好評。在幼兒園"六十周年園慶演出"中,孩子們表演的上海童謠《快樂游戲》深受觀眾的喜愛,為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組員們也將自己的研究心得體會撰寫活動方案、活動案例、寫童謠論文等,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資料。
(五)通過課題研究,構建了園本課程
經過童謠分類,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適合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孩子的童謠課程,為幼兒傳統(tǒng)文化教學的園本課程資料的收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通過課題研究,連接了親子活動的紐帶
童謠的學習也引起了家長們的共鳴,讓家長們也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他們大多對民間童謠都很熟悉,孩子們在家里吟唱時,家長們也時時加上幾句,有的孩子在家里還當起了小"老師",教給爸爸媽媽說童謠,有時家長還會教孩子一些幼兒園里沒學到的童謠。這樣,在孩子與家長的互學互教中增進了親子感情。
七、課題研究的啟示
1.要擺正本土方言和普通話的關系。新《綱要》要求我們?yōu)橛變?quot;提供普通話的語言環(huán)境,幫助幼兒熟悉、聽懂并學說普通話。"民間童謠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多數是用本土方言演繹的,如果把其中富有特色的本土方言轉化為普通話,童謠語言的精髓可能無法充分體現出來了,教育價值也會降低。在民間童謠的學習中適當使用本土方言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但在其他活動中,我們要堅持使用普通話,在日常生活中應以普通話交流為主,以便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
2.在童謠教學的設計上要體現內容的層次性,給每個層次的幼兒提供可供發(fā)揮的空間;在實踐指導中,要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性,針對其內部的心理、意識傾向、興趣愛好及外部的學習條件、家庭環(huán)境等,有的放矢,開發(fā)其潛能。
總之,童謠是幼兒認識世界的放大鏡和望遠鏡;是幼兒真善美心靈啟蒙的鑰匙和向導;也是幼兒天真遐想的翅膀和跳板。我們身為炎黃子孫,理應了解和欣賞本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而這種欣賞、了解、表現的能力,就必須從幼兒期開始儲備。幼兒在學習民間童謠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他們認知水平的限制,暫時還不能完全理解民間童謠所表現的民俗、意境等,還不能完全理解民間童謠所傳遞給他們的全部內涵。但是,這些帶有濃郁民族藝術氛圍的內容和形式,隨著教育所滲透給孩子的民族精神,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會在他們未來成長的道路上潛移默化地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