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家庭教育為切入點,提高幼兒自理能力教育的效果經過此次的調查與分析,我認為現在的幼兒在家中與在幼兒進行自理情況有很大差別,原因在于:家長們雖然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較高的認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還不能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進行自己會做的事情。要面對這一問題還需要與家長進行進一步的溝通。幫助家長更深一層的認識"幼兒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孩子自理能力水平。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為此,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ㄒ唬┬纬烧_的教育觀念,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發(fā)展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也是幼兒園實施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保證。因此,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才能讓幼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但目前,大部分家長存在著較嚴重的錯誤觀念。如:現在的家長由于怕麻煩,在面對孩子無法完成自理時,往往采取幫忙、代勞的方法,他們認為與其花費時間教孩子,還不如幫忙來的省力。但卻不知已經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發(fā)展。所以,要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必須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發(fā)展進步。
(二)抓住任何時機為幼兒提供學習鍛煉的機會在家庭中,每當幼兒表現出積極主動的自我意識時,家長就要抓住這些機會,及時的給予孩子支持和引導。如:幼兒要自己穿衣服時,家長可用"寶寶的本領真大,會自己做事情了"等語言來鼓勵孩子,同時,家長要在一旁指導孩子怎樣穿衣。這樣,幼兒不僅會高興的去做,而且孩子更是在快樂中掌握了正確的穿衣方法。
。ㄈ┻\用靈活的方法激發(fā)幼兒學習的欲望1、榜樣示范法:是以父母或別人的好思想、好行為來影響幼兒的一種教育方法。孩子對于自己親眼目睹的事情往往會保留長時間的記憶。家長可以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契機,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有些家長為了培養(yǎng)孩子自己穿衣服,就可以每天和孩子一起起床,然后和孩子比賽,看看誰穿的最整齊,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學會起床后自己穿衣服。
2、積極評價法:家長對于孩子的進步要即使的進行表揚和鼓勵。表揚和鼓勵能促進孩子更積極地活動。當孩子在某方面取得了進步或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時,家長就要對孩子的行為給予一定肯定,有的家長怕孩子自己穿衣穿的不整齊或者吃飯吃的慢,所以就進行干涉,還不斷地指責孩子,嚴重地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長此以往,孩子就只會依賴父母,什么事也不會做。而積極的評價則會讓孩子充滿自信,充滿成就感,更有信心、更樂意地做好每件事情。
3、操作指導法:在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家長對孩子的指導和幫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生活中有些孩子愿意自己動手穿衣,可家長怕孩子穿的慢著涼了,于是就幫孩子穿好了。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指導和自己動手練習,而不是父母的幫忙。沒有哪個孩子是生來就會的,當家長發(fā)現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或達不到預期效果時,不要著急,只要通過正確的指導、教育,幫助孩子、鼓勵孩子并及時給予指導,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完成。促進孩子自信心、責任感的培養(yǎng)。
。ㄋ模┘彝コ蓡T要保持一致性和一貫性1、一致性:現在的長輩十分溺愛自己的孫子、孫女。父母要求孩子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但由于長輩的不舍得,什么事都幫孩子做。就這樣家庭成員的不一致,導致孩子的自我服務無法順利的進行。因此,在培養(yǎng)孩子自理能力時,家庭成員必須要求一致的對孩子進行教育,只要這樣,孩子才會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一貫性: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養(yǎng)成的,需要家長們檢測一貫性的原則,今天要求孩子自己做,明天卻又去幫孩子,這樣對孩子自理能力的發(fā)展反而沒有幫助。只要家長們檢測一貫性,提供給孩子不斷反復練習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快的掌握技能,更快的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此外,家長還要關心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經常與幼兒園老師取得聯系,了解孩子的發(fā)展,了解幼兒園的要求,與幼兒園達成一致目標,共同要求孩子,及時肯定孩子的進步,并逐步提出新的要求。
總之,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行的,它是個漫長的過程。只要家長堅持一致性、一貫性的去要求孩子,不斷地給孩子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一定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黃人頌,《學前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江蘇鰲魚出版社,2002[4]袁賢楨、閆汝瑩,《幼兒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1987.11[5]金瓔,《早期教育100題》[M],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88[6]龐麗娟,《教師與兒童發(fā)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孫曉云、鄭新蓉,《21世紀教師與父母必讀》[M],北京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