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到羅絲的畫面,幼:羅絲什么也沒管,仍舊往前走。
師:這是為什么?
幼1:我知道。羅絲很聰明,她早就知道狐貍跟在后面,她是故意不看后面的。
幼2:可能昨天晚上狐貍躲在她房底下的時候,她就知道了。
師:那為什么羅絲不逃跑呢?
幼1:羅絲已經(jīng)設好機關在等狐貍了。
幼2:羅絲對村子很了解,所以她知道哪里有機關。
5.運用移情換位法,注重情感的體驗。每個幼兒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會迸發(fā)出一些充滿生命靈動的想法,幼兒在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使課堂煥發(fā)出幼兒生命的活力。
如《愛心樹》活動中,當教師問道:"這棵大樹在幫助小男孩的過程中是快樂的,可是樹中卻沒有提到小男孩的感受,你覺得小男孩會怎么想?如果你是那個小男孩,你又會怎么做?"前兩位幼兒都說小男孩會感謝大樹,第三個幼兒卻認為小男孩會說自己很自私。這不就是這個故事要告訴幼兒的一個道理嗎?讓他們懂得在索取的同時要學會感恩,學會感謝,學會知足。抓住這個機會,教師追問:"小男孩自私在哪兒呢?能詳細說說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幼兒紛紛舉手發(fā)言。有的幼兒說:"當男孩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天天跟大樹玩,而當他長大了,每次來看大樹,都向大樹要自己想要的東西。"有的幼兒說:"我也覺得這個小男孩很貪心,想要得到自己好玩的東西,就摘光了大樹的蘋果,想要房子,就砍光大樹的樹枝,想要船,就砍斷大樹的樹干,只留下樹墩。到最后,再也不能從大樹身上得到東西了。"甚至有的幼兒說:"從這里我知道我們不能像這個小男孩那么自私、貪心,得到別人的幫助,要感謝別人,也要去幫助別人。"這樣就很自然地領悟主題思想,讓幼兒從中明白了在索取的同時要學會感恩,學會感謝,學會知足,不能貪得無厭。
6.用幼兒自己的方法展示作品,提升情感。讓幼兒自己作畫來續(xù)寫故事、創(chuàng)編故事,然后全班裝訂成一本。
如引導幼兒思考:假如你走進《愛心樹》的故事,來到愛心樹下,愛心樹給你什么快樂,你也給愛心樹什么快樂呢?用畫筆畫出心中的愛心樹,并畫一畫、說一說自己和愛心樹的故事。
在閱讀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后,可以請小朋友們發(fā)揮想象,看看第二天母雞蘿絲去散步的時候,狐貍又跟在蘿絲后面,又會發(fā)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然后孩子們動手把自己的想法畫下來,還可以配上一些簡單的句子,由教師幫忙記錄。讓幼兒拓展想象的空間,同時也感受到繪本的魅力。
在挖掘繪本自身的魅力、適當分享繪本的人文價值、思考繪本的個性風格的同時,要讓兒童品嘗、閱讀繪本的甜美,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與觀察力。實際組織繪本活動時,還得建構敏銳的教學機制,教師要善于抓住活動中的即時生成,才能讓繪本更加自然,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