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可以利用文學作品幫助幼兒懂得理解他人對自己的愛,如:講“野花”的故事,幫助幼兒理
三、讓孩子有自由的權利
愛是理解,愛是包容,愛是具有博大的胸懷!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幼兒園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為幼兒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而所謂的健康,不光是身體健康還包括了心里健康。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為幼兒營造一個適宜的精神環(huán)境,讓幼兒具有健康的心態(tài)。以健康的心態(tài)去和別人相處和交往。所謂的“適宜的精神環(huán)境”,我認為要讓孩子有一定的自由,有一定的發(fā)展空間。
在孩子看來,許多事情都是有意思的、好玩的。例如在幼兒園的“娃娃家”中,孩子們能玩出各種花樣,什么做飯、剪指甲、哄寶寶入睡、招待客人……數(shù)之不盡。而這些游戲在我們社會生活中是常見的,這時的他們正處于模擬的社會學習中,如果老師每個游戲都為孩子定下了框框條條,將極大限制了孩子們的主動發(fā)揮,就沒幾個人愿去玩了。所以如果取消了這些限制,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反而更愛到“娃娃家”去,同時會發(fā)現(xiàn)他們玩得更好,更開心,更盡興,合作地也更好了。當然,教師可以有目的的創(chuàng)設情境及情境表演等活動,進行練習、強化幼兒行為。如情境表演:“我為媽媽過生日”體現(xiàn)孩子對媽媽的愛,一個吻,一句“媽媽辛苦了”,一個自制的小禮物,表達了孩子愛媽媽的情感。又如情境創(chuàng)設“老師病了”則引導幼兒對他人的痛苦產(chǎn)生同情、關懷的情感體驗,教育幼兒在言語、行動上關心幫助他人。 孩子都喜歡小動物,我們可以以次來激發(fā)幼兒的愛心。在班級自然角里飼養(yǎng)易于管理小動物,如:金魚、小蝌蚪、小白兔等,培養(yǎng)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感情。同時設置一些情景以激發(fā)幼兒的愛心,如:小蝌蚪找不到媽媽了,小朋友怎么辦?兔媽媽去拔蘿卜了,大灰狼要吃掉小白兔,小朋友應該怎樣幫助它?在輕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中,幼兒通過以上情景的回答,他們的愛心也會在無形中得到培養(yǎng)。
四、建立有利于幼兒發(fā)展的良好常規(guī)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幼兒也如此,合理的常規(guī)是促進孩子身心和諧發(fā)展的必要保障。但過去我們考慮得更多的是便于管理,生怕出現(xiàn)什么失誤,所以對孩子們限制太多,而自由自主活動的時間自然少了。隨著新《綱要》的實施,我們發(fā)現(xiàn)常規(guī)還是不可少的,怎樣才能使常規(guī)更符合幼兒的需求和實際呢?
我認為老師或家長完全可以和孩子在活動中一起制訂一些常規(guī)。這樣可以更好的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時幼兒在制訂常規(guī)過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常規(guī)意義的理解,從而提高自己遵守常規(guī),進而遵守社會秩序的自覺性。
記得在一次晨間活動中,幾個孩子都想打羽毛球,可球拍只有兩個,有的孩子就抓住球拍不放,有的就捏住羽毛球不給,爭來爭去,差點要打起來。本來我在旁邊想看他們怎么解決的,這時不得不出面干涉了。我請他們把球和球拍全部放回箱子,并說說誰想玩,他們一個個都吵著要玩。我就提醒他們:“你們這樣下去誰也玩不到,能不能商量一下,想出一個大家都能玩到的辦法?”僅片刻工夫,俞焜就提出用“石頭、剪子、布”來定輸贏,贏了就玩。結(jié)果肖逸輸了后表示還很想玩,怎么辦呢?他們又商量了一個辦法,用“計分制”解決,誰先丟5個球,就淘汰換人,這樣“皆大歡喜”。而我在夸獎他們會動腦筋的同時,又對圍觀的小朋友進行了教育,“以后再發(fā)生這類的事,可以學俞焜他們,自己動腦筋解決。”
實踐證明,這辦法很有效,孩子們在實踐中自已制訂了不少常規(guī)。有“游戲中”的、有“活動中”的,并且自覺性很高,基本都能很好的遵守,F(xiàn)在,這類“爭搶”、“告狀”的事越來越少了,這也說明幼兒的能力是可以挖掘的,不要小看他們,我們成人應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不必事事代辦。
五、教師與家長應當與幼兒建立平等、互助的關系
好的教育離不開好的家長。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師和幼兒之間是平等的。從根本上講,無論是教師還是幼兒都是作為社會學意義上的人而存在的,師生關系的社會學表現(xiàn)就是“人→人”的關系。教師和幼兒雖然有履行職責的不同和完成任務的不同,但從人的尊嚴和權利的意義上講,都是平等的。我們的家長也應該有這方面的認識,與孩子平等的相處。
由于幼兒教育過程是由教師的指導和幼兒的學習相互進行的,所以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在自己和幼兒之間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以便為幼兒教育活動順利有效的進行提供良好的基礎和保證,尤其是要做到對新生的尊重。對于 “調(diào)皮搗亂”的孩子,更應如此。家長也要注意這一點,在家里在戶外,都不能事事“擺架子”,否則就會滋生與孩子的距離,使孩子不愿與你親近,從而阻礙了他社會學習的進展。社會上不少的“問題兒童”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親情的冷漠,愛心的缺乏。從而養(yǎng)成了他們不符合社會行為規(guī)則的習慣。培養(yǎng)幼兒的愛心,家庭和學校必須密切配合,形成一種合力,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我們就加強了家園間的互動。但在對幼兒進行愛心培養(yǎng)的初期,很多家長不太理解我們的教育工作,存在著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如,有的認為愛心培養(yǎng)可有可無;有的雖然表示有培養(yǎng)的必要,但認為無需進行專門的教育活動;有的希望幼兒園加大智力開發(fā)的力度與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有的甚至認為培養(yǎng)幼兒的愛心,會使孩子從小吃虧,長大窩囊等,針對各種各樣的認識,我們在“家長園地”中向家長宣傳了愛心培養(yǎng)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愛心培養(yǎng)的目標、內(nèi)容,使家長對愛心培養(yǎng)工作有初步的認識,并幫助家長分析幼兒忽視長輩的辛苦、任性、亂發(fā)脾氣、不知體貼大人、隨意對待小動物等缺乏愛心表現(xiàn)的原因,及會對幼兒今后社會性人格發(fā)展出現(xiàn)的危害等,促使家長轉(zhuǎn)變他們的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同時,我們還經(jīng)常通過“家長園地”向家長介紹一些培養(yǎng)愛心的方法。如:如何在家庭中營造友愛和諧的精神環(huán)境、如何樹立正確的行為榜樣、如何強化幼兒的愛心行為等,使家長逐步掌握合適的教育方法,從而更有力地配合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了促進家園之間、家長之間的相互交流,我們每次的家長會上和親子活動時都要留點時間,組織“我的教育經(jīng)驗、夸夸我的好寶貝”等活動,大家分享著培養(yǎng)孩子的經(jīng)驗與收獲。此外,我們還組織家長就“當孩子做出關愛行為時,我們應該怎么辦”這一問題展開討論,使家長了解到用正確方法適時地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積極行為的鞏固與內(nèi)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