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原本深藏的潛能,父母或老師應(yīng)把握這個稍縱即逝的本能,從涂鴉期開啟孩子的創(chuàng)造之門,一旦年紀漸增,逐漸受社會種種所制約后,這個豐沛的創(chuàng)造力,將逐漸喪失,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創(chuàng)造者,幼兒的自由意志在涂鴉中獲得抒發(fā),成為尋求獨立及自我探索的內(nèi)在動力,是自主學(xué)習的開端,自信與個人獨特性的逐漸形成。
但是涂鴉時專注且伴隨創(chuàng)作快感的孩子,卻老是被父母所干擾?吹綕M紙錯亂無章的線條,便以為孩子不會畫,急忙要教他或是送去才藝班,其實從兩歲起的“錯亂涂鴉”到四歲的“命名涂鴉”這段時期,所畫的一片混沌,只有孩子自己才看得懂,但是只要成人一開始插手指導(dǎo),這個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中止。
當孩子說“我不會畫”,大人開始“示范教學(xué)”,孩子便從此養(yǎng)成依賴的習慣,不懂得獨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責中喪失。請了解到這是一段自然必經(jīng)的過程,父母不用急也不急不來,過早介入與干預(yù),就是提早剝奪孩子體驗天馬行空想像的自由,孩子大了,自然開始會逐漸畫得像,但卻可能逐漸失去可貴的原創(chuàng)性。
看看許多成人眼中所謂“畫得好”的作品,卻充滿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導(dǎo)的軌跡,大人的無知卻錯殺孩子的才情,令人惋惜。
“錯亂涂鴉”和“命名涂鴉”
1、錯亂涂鴉
由于動作協(xié)調(diào)性不夠,畫在紙上的畫是一些凌亂的線條,有時還會將線條畫出紙外。
2、命名涂鴉
到了此階段,幼兒雖尚未能畫出具體形象,但已經(jīng)能借由圖畫表達一些意念,一面畫一面喃喃自語,畫完了,還會幫這幅畫命名。
我有“畫”要說
畫作是幼兒無聲的語言,當幼兒還無法以明確的語言表達他心中想說的或是某種委屈時,借由不同的線條與色彩,以繪畫代替口語“說”出來。此外,有自閉癥等精神偏差的孩子,也可從其中找尋病因,作為診治線索,并以繪畫作為治療的手段之一,疏導(dǎo)郁結(jié)的情緒,協(xié)助病童恢復(fù)和外界的溝通,即所謂的“繪畫治療”。
若孩子因畫出心中想說的,而受到成人指責,以后不會再畫“真畫”,只畫“大人想看的”,不但關(guān)閉了與成人溝通的管道,情緒紓緩的出口也少了一個。那么可以從畫中讀出孩子想說什么嗎?專家認為,會教畫不一定懂得兒童心理,同時專家建議,若孩子只是畫一些恐怖血腥的畫,并無出現(xiàn)明顯的偏差行為,父母毋須妄自揣測或過度緊張,他可能只是暴力卡通看多了。
不要急著作道德教育,要先尋找問題的核心。必要時可尋求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協(xié)助,從幼兒繪畫形色中的組合與象征,分析幼兒的心理狀況與投射,借以診斷幼兒的問題并尋求矯治方式。
藝術(shù)鑒賞前先作功課
美術(shù)教育不一定要從畫畫開始,把握名畫鑒賞的機會,也是讓孩子參與接觸藝術(shù)的另一種好方法。但藝術(shù)鑒賞并非只是單純的“看”,可以結(jié)合故事、戲劇與舞蹈,拉近孩子與畫的距離。
如利用故事解說讓孩子了解畫家背景,利用戲劇方式讓孩子扮演畫中角色,或是舞動出來,接著在實際欣賞畫作之后,讓孩子畫出他的感想或是改寫名畫,從事前暖身,到親眼鑒賞到實際動手畫,才是完整的鑒賞活動,對孩子才能發(fā)揮功效。
進入美術(shù)館之前,應(yīng)有相當?shù)呐韯幼。只在畫室作畫,眼界與格局都會日逐狹窄,因此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