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孩子身上,而是在父母身上,在教育者身上,是訓練的結果?诔约炔皇窃从谶z傳,也不是因為模仿。每一個孩子在學說話的時候都會口吃。非口吃家庭的父母順其自然,孩子在寬松、愉快的氣氛中越說越好;口吃家庭的父母以及鄰居們特別害怕孩子口吃,對孩子偶然出現(xiàn)的口吃現(xiàn)象非常重視,大驚小怪,嚴厲訓斥,嚴格訓練。于是孩子在恐懼中口舌僵硬,口吃被固化下來,成了真正的口吃。
無論學英語的人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必須順其自然地聽,隨心所欲的說,趣味盎然的讀。這才是最原始、但也是最完美的方法。千萬不要去糾錯、矯正、訓練,因為那樣做肯定會弄巧成拙。
當我們知道了聽的重要性之后,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聽什么?怎樣聽?很多人不是沒有聽,他們不是不重視聽,甚至用復讀機不厭其煩地聽。有道是“充耳不聞”,聽的繁體字是“聽”,聽不僅僅是耳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聽。
當我們走到集市中,那里有上千種聲音在嘈雜作響,而我們同時只能聽到一種聲音:叫賣聲或討價還價的聲音。感興趣的事物才能吸引并集中你的注意力,你能夠聽見它們。你不感興趣的事物,即使是老師講課也是噪音。一個人是不可能記住噪音的。當我們反復聽課文的時候,往往因厭倦而充耳不聞,于是課文就成了噪音。帶“注意力”的聽才是有效的聽,否則聽到的聲音將是噪音。
“注意力”源自“興趣”,“興趣”源自“新鮮、美好、驚險、生動。”0~3歲的孩子對生活、社會、環(huán)境十分感興趣,覺得它們新鮮、美好、生動。大一點的孩子以及成年人,他們自身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已略顯單調、乏味,而電影、電視、小說里的故事永遠是“新鮮、美好、生動、驚險的”,所以它們才是永恒的“興趣”源泉。
英語是藝術。無論是孩子還是語言大師,都不是為了學語言而學語言,都是在欣賞“新鮮、生動、美好”的生活和藝術。在此過程中無意識、順便地學會了英語,并且學得非常好。斯坦福大學教授愛德華.薩皮兒在《語言論》中說:“語言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廣博的藝術,是世世代代無意識創(chuàng)造出來的無名氏的作品,像山岳一樣偉大。”面對像山岳一樣偉大的藝術--英語,靠死記硬背是無濟無事的。最正確的態(tài)度是欣賞,欣賞文學作品。
林語堂先生在北大當教授的時候說:“據(jù)我所知,那些國文好的學生都是偷看幾百萬言的水滸和三國看來的,僅僅靠一學年五六十頁的國文課本是學不好國文的。”英語更是這樣,那些作家、記者、口才好的人,無一不是大量讀書的結果。無論學英語還是學漢語,讀小說之所以會有神奇的效果,是因為小說以美好和生動令我們產生濃厚的興趣,而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任何人在讀小說的時候都是憑興趣而自由選擇的,但不一定非讀名著不可。今天讀不出興趣來的小說,千萬不要強迫自己去讀,即使是名著。當迫使自己硬啃的時候,讀小說就變成了做功課,美好的藝術欣賞就變成了奴隸般的勞作。即使是那些著名的文學家,也不可能喜歡所有的名著。
千萬要尊重你的興趣,千萬要珍惜你的自由。這就是為什么課本往往讓我們感到厭倦的原因。偉大的愛因斯坦不僅發(fā)現(xiàn)了相對論,更發(fā)現(xiàn)了一些學習方面的真理。他說:“學習,第一是興趣,第二是自由。”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