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兒子一起看月亮。兒子比喻月亮象個“大火球”,大人要不要給糾正?這事頗讓我躊躇。當時聽任直覺行事,以為應該糾正。現(xiàn)在想來,全然不妥。
兒子眼中自有他奇異的世界,一切的觀察全是由自己做出,大人為何就以為自己是正確的,而以為孩子就錯誤呢?這不明顯是拿大人的眼光來要求孩子嗎?這不明顯地忽視了孩子與大人的界限了嗎?
這里,還是要提一提那個經(jīng)典的故事:國外的一個幼兒園的孩子給老師用彩筆涂了一個綠色的太陽;老師當即給予了表揚,中國的父母當然不能理解。那位老師講,也許那是孩子心里的太陽。
也許這是激發(fā)孩子積極的思考,自主地按自己的想法來探究這個世界?進而肯定他的懷疑精神,呵呵,畢竟,懷疑是人進步的開始。
我想,沒有什么比鼓勵孩子的探索行為更重要的了,沒有什么比理解孩子更重要的了。
以后,只要孩子敢于懷疑,敢于說出內(nèi)心里真實的想法,我們要旗幟鮮明的加以鼓勵和支持,這是我目前的一個認識。
高鋼的《遭遇美國教育》,能讓我們思考許多東西;今天我再打印《一個臺灣學校校長的演講》強調(diào)一下,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象《朱子治家格言》、《論語》等,都是古文精典,須加以認真研讀,變幻多種形式讓孩子接受。
另外,一些觀念的更新也是極為重要的,要積極吸取人類進行的思想加以補充,比方說,對動物的分“益蟲”、“害蟲”就完全是站在人類立場上的一廂情愿,實在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人類與其它物種的平等意識。
昨天看到一則小短文,大意是說梁羽生慨嘆輝煌的武俠時代已成為過去,因為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古文底子太差,“沒有歷史背景作為依托,就跟科幻小說差不多。”不學古文,就無法吸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就無法讓他很好地繼續(xù)傳統(tǒng)的中國精神,這一點提醒了我們從小就應該給他打下堅實的古文底子。
以上諸方面,有些需要大人身體力行的,在日常行為中實施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是需要強加說教,需要加以著意引導。。
“從小看到,三歲至老”,我向來相信中國古語的經(jīng)驗性。二到三歲時期,正是一個孩子為一生奠定基礎(chǔ)的時期,要利用各種信息來刺激他大腦的發(fā)育和智力的發(fā)展,所以,應該樹立“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觀念,將這一時期的育子工作做到前面。
兒子進入二歲這個階段,從種種跡象表明,各方面好似邁上了一個臺階。不管是主動積極的參與社會交往方面,還是對語言的興趣還有表達,身體也墩墩實實地,昨天抱起來掂了掂,好家伙,比原來又重了不少;性情也越發(fā)活潑可愛,不由不讓人欣喜不已。這是我們二年來辛勤耕耘的結(jié)果,哈哈,春天耕種,秋天收獲;今日多努力,明日不蹉跎。所以,我們還要加把勁,將這一已經(jīng)打好的基礎(chǔ)性工作,再推向一個高潮,爭取更大進步!
我想,這也許向我們在預示著什么,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是否會錯過某種關(guān)鍵期?
一些傳統(tǒng)的對孩子認識存在著的誤區(qū),有些已經(jīng)被我們的實踐的打破,有些還需要在實踐在加以印證。但無論怎樣,擺在專家與普通父母面前的課題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他們的起點并無太大的差別,就看誰用的功夫多一些,就看誰思考的深入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