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也是如此。一旦家長對孩子真正喪失信心,盡管嘴里不說,盡管有意掩飾,孩子仍然能夠從家長的言談舉止及眼神表情里,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失望,這時孩子的內心世界肯定會極其悲涼、無助,緊接著會自暴自棄,冷漠譏諷,尋隙報復,都有可能出現(xiàn)。盡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所以在這里應該及時給家長和教師敲響警鐘。
有的家長可能會感到委屈,"不是我們對孩子不報期望,實在是他表現(xiàn)得太讓我們失望了。"真是如此嗎?那么,我們看看兩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們早期表現(xiàn)很差,他們的家長是怎么對待的?我們真應該好好學習介紹下面的這兩位偉大的母親。
三、兩位偉大的家長--她們始終對孩子抱有熱切期望
世界上有兩位家喻戶曉的大科學家:一位是愛迪生,另一位是愛因斯坦。
愛迪生是偉大的發(fā)明家,他一生發(fā)明的項目,竟然高達1628項,這真是個驚人的數(shù)目。一般的人如果一生能有一兩項發(fā)明,已經很不容易,足以令人驕傲了。
愛迪生的發(fā)明雖然很多,但是,每一項發(fā)明都是不容易的。最典型的要算是電燈的發(fā)明了。電燈發(fā)明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出在電燈絲上。電燈絲應該是通電后,既要能發(fā)出明亮的光芒,還要能耐燒很長的時間。但在試驗的過程中,許多的材料都不合格。不是不夠亮,就是不耐燒。
愛迪生不怕困難,一個不成,再試驗另一種。金屬的不成,就換木材的,木材的不成,再換陶瓷的,甚至連竹子都試驗過。誰能想到,愛迪生前后共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最后才成功的發(fā)明了電燈。
愛因斯坦,人稱他是二十世紀的牛頓。他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確是了不起的貢獻,如果沒有他的理論成果,當代的宇宙航行、宇宙探索也許還要推遲若干年。
這兩位同樣偉大的科學家,還有一個十分相同的童年--童年的不幸。
愛迪生在小學時,是個異常聰明、但始終被人看不起的孩子,他對許多事物都好奇。例如,他看到母雞能從圓圓的雞蛋孵出小雞,就找來許多雞蛋,親自學著孵小雞。別人都以為他是瘋子;他看到氣球能在充滿氣之后飛到天上,于是就找來一些發(fā)酵粉,動員想上天的同學來吃。不幸的是,吃了發(fā)酵粉的同學,不但沒有飛上天,反而都肚子疼痛得滿地打滾。校長知道是愛迪生出的主意后,非常生氣,高聲喊道:又是你這個搗蛋大王,我把你開除了。因此,愛迪生的學歷,只有小學二年級。
愛因斯坦小時侯,雖然不調皮,但也是個被人看不起的學生。他常常提出一些怪問題,如指南針為什么總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時間?什么是空間?教師以為他是在故意搗亂,別人也以為他是個傻子。
當愛因斯坦要畢業(yè)時,他的家長找到校長,不好意思地問到:我的孩子,他將來從事什么職業(yè)會有點出息呢?讓人沒想到的是,校長竟然冷酷地回答道:您的孩子將來從事什么職業(yè),一樣都是沒有出息。
這兩個不幸的孩子,有幸的是還有一個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兩個都有一個始終對孩子抱有熱切期望的家長。
當小學校長將愛迪生開除之后,愛迪生的母親氣憤地說:你們不了解我的孩子,我的孩子非常聰明,他不是在搗亂,而是有強烈的好奇心。你們不懂得教育,我來親自教育他。
于是,愛迪生的母親將孩子接回家,親自給他上課,后來又鼓勵他搞試驗。有一次愛迪生在火車上進行試驗時,不慎燃起了大火,儀器、設備全部燒毀,但是他的這位單身母親毫不后悔,繼續(xù)支持他搞試驗。
同樣,愛因斯坦小時侯,有一次,母親帶他到郊外去游玩,別的親友家的孩子,一個個歡蹦亂跳,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獨愛因斯坦一人默默地坐在湖邊,凝視著湖面。
這時,親友們悄悄地走到愛因斯坦的母親身旁,不安地問道:"您的孩子為什么總是一個人對著湖面發(fā)呆?是不是神經有毛病?還不趁早帶他去醫(yī)院檢查檢查?"可是愛因斯坦的母親卻十分自信地對他們講:我的小愛因斯坦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那不是發(fā)呆,而是在沉思,在想問題。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