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者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幼教實踐,提出了幼兒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構想與設計。其中,融合的構想是從融合的定位與特點、融合的層次、融合的目標三個層面展開的。融合的設計是實踐研究的重點。研究者在現(xiàn)實的幼兒園課程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單科滲透式、多科并列式、主題網(wǎng)絡式三種融合的模式,并就融合教育中活動主題與內容的選擇、活動中的融合策略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教育、藝術、科學
一、幼兒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背景與理論
(一)探討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背景
藝術與科學是人類把握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藝術是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現(xiàn)象加以總結和提煉,并在此基礎上以象征性符號形式創(chuàng)造某種具有新價值的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茖W是以邏輯分析的方法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等領域的許多現(xiàn)象進行分析,然后進行抽象,找出隱藏在其中的最基本的規(guī)律,從而影響人的思維和活動,進而再作用于客觀世界。藝術與科學之間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對二者之間差異的強調引起二者之間的分化,而對它們之間關聯(lián)的重視又促進二者之間的融合。
(二)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概述
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科學家使用抽象思維,藝術家使用形象思維,他們各有一套獨特的思維方式。比如,別林斯基說:哲學家用三段論說話,詩人則以形象和圖畫說話。然而他們說的卻是同一件事.這種見解已經流行了一百多年,至今仍為許多美學家所贊同。不過,當我們用人類的思維實踐對此進行檢驗時,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不僅藝術家要使用形象思維,而且科學家、哲學家、設計師等等都不可能同這種思維方式絕緣。
。ㄈ﹥和乃囆g與兒童的科學
兒童的藝術是兒童審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在本質上,它是一種過程,一種思維,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它不僅僅是兒童所能理解的科學知識和粗淺的科學經驗,更為根本的,它是兒童對周圍世界的置疑和解決疑問的過程,它是兒童用認識手段對世界進行把握的一種方式。兒童的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兒童的審美和認識的關系。
二、幼兒藝術教育與幼兒科學教育
。ㄒ唬┪覈變核囆g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分裂現(xiàn)狀及其后果
黃進博士曾經在一次國際教育研討會上指出:在傳統(tǒng)的科學與藝術教育中,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第一,將科學教育的價值放在首位,忽略藝術教育的價值;第二,將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視為不相干的兩個領域,各行其內容和目標;第三,將科學和藝術教育視為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忽略了其中的體驗內涵和精神價值。
(二)幼兒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聯(lián)系
教育內容一致,都是對周圍生活環(huán)境中的事物進行探究和表現(xiàn)。幼兒科學教育通常是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藝術教育也是來源于生活,教師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huán)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fā)他們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情趣。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它活動。
教育手段和方法一致,都鼓勵幼兒自由大膽地探索、交流、創(chuàng)造和表現(xiàn)。不論是幼兒藝術教育還是科學教育,都主張給幼兒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膽表現(xiàn)和相互交流的機會.幼兒科學教育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yǎng)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xiàn)、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未完,請點擊下載完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