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的不斷增長,社會對高質量教育發(fā)展需求的日漸渴望,教育發(fā)展不得不面臨新的選擇。課程的改革,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評價制度的改革,以及授課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形勢需求,小班化教學這個在廣大農村地區(qū)本屬奢侈的授課形式,也隨之悄然來臨。小班化教學使因材施教和精致化管理真正成為了可能,對新課程改革以及教育質量的提升定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班化;效益;思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農村人口的流動,廣大群眾對優(yōu)質教育的渴求,學生親城化趨勢的日漸增強,計劃生育政策效益的凸顯,目前我市農村中小學生源普遍萎縮,小班化教學不得不成為我們廣大農村中小學研討的課題。
自1862年引入由捷克著名大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的班級授課制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沿用,它較好地解決了學生數量大和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的矛盾,大大擴大了基礎教育受益面,在教育成本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提高了教學效益,為我國的基礎教育發(fā)展建立了功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學生數量的日益減少,教師數額充實和質量的不斷提高,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形式和對教育質量的更高要求使小班化教學成為可能且漸成趨勢。
那么,與我們使用了一個多世紀的大班額授課制相比,小班化教學具有哪些優(yōu)勢呢?認真比較和冷靜分析,我感覺到小班化教學具備了以往大班額教學的所有優(yōu)勢,因為它們既具有共同點又具有不同點,共同點是都還是班級授課這種形式,不同點就是班級學生容量發(fā)生了變化。然而就是這看來僅是學生數量變化的形式卻帶來了過去大班額教學所難以達到的諸多好處,使一些在以往組織教學中難以達到的諸如因材施教、精細管理等目標成為了可能。具體地說大概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一是小班化教學更便于教師提高備課效益。小班化教學,首先人數比較少,教師對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包括學生的基礎、心理、個性愛好、特長、能力等,了解的都比較清楚,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具有比較強的針對性,教師也有更多的時間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因材施教就成為現實。大班額教學,教師的備課,上課只能是在中等學生的水平上開始,這樣就形成了好學生吃不飽,差生跟不上的情況,不利于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難以得到實現。
二是小班化教學更有利于實施新課程理念。小班化教學中,學生在課堂內所平均占有的時間成倍增加,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增加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和交流,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而這正是新課程理念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在互動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自動、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充分發(fā)揮主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習質量,促進學生主動、健康的發(fā)展。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質疑,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以及動手實踐,有利于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是小班化教學更有利于實現人人發(fā)展的目標。教師課下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個別化指導的機會增多,作業(yè)可以更為及時地批改甚至是實行面批面改,師生之間的信息得以及時溝通,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更深入,指導更及時,管理更精細到位。教師對學生的個別化指導,作業(yè)的面批面改,不僅是學習上的指導,更是師生間情感的交流,師生間的情感更加融洽,教學質量必然會明顯提高。
四是小班化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小班教學與大班教學相比,學生在有效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學習指導,特別是享受更加充分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教學質量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學生可以更加充分的張揚各自的個性,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學生獲得展示自己的機會越多,越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達到學生各得其所,人人優(yōu)秀的教育目標。
五是小班化教學更有利于良好班風和學風的形成。小班化為師生之間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同學間交往的機會明顯增多,學生的舉止動作都在教師的視野之內。同學之間情感融洽,師生之間親密無間。在這樣的氛圍下,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生觀教育,有利于對學生進行養(yǎng)成教育、行為習慣教育,將教育的目標、內容滲透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可有力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進良好班風和學風的形成。
當然,小班化教學在實施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困難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與大班化教學的低成本高效益相比,實施小班化教學需要投入的教育成本更大,因此這就要求實施小班化教學首先要有較好的經濟基礎。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才能提供更多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投入更多的教育經費,創(chuàng)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目前,隨著"四配套"等工程的相繼實施,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為小班化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可能。事實上,眼下有不少農村中學的在校生數已大幅減少,他們的小班化教學已在被動中實施。其次是小班化教學必須有更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與之相適應。大班與小班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區(qū)別不僅僅在于人的數量的變化,表現在思想觀念上就是應強化在小班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主動、健康的發(fā)展;要讓每位學生得到老師更充分的指導,為他們指點發(fā)展的方向和目標;要培養(yǎng)他們遠大的志向,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要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小班的優(yōu)勢,給學生留有更多的自我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減輕他們的課業(yè)負擔。要做到這些,顯然需要教師付出更多,把在大班教學中花大量批改作業(yè)和試卷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對學生更多了解、交流和幫助上,轉移到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上。三是必須深入開展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高教學質量。小班化教學為實施新課程計劃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我們必須抓住全面實施新課程計劃的有利機遇,深化教學改革。用新課改理念扎扎實實地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正確處理好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的關系。在注重基本知識和技能教學的同時,花大力氣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正確的學習習慣及方法的指導。每節(jié)課都應當設計能引起學生思維碰撞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層層深化。一定不要只是簡單搬出結論和由教師來灌輸這些結論。要讓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互動起來,并且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對教學的不確定性應當有正確的把握。有些是課堂出現的質疑性的問題,可以留給學生進一步思考的余地,不要急于做出結論。對一些班級開展的改革課堂組織形式的實驗,不輕易下結論。已經發(fā)現的問題要及時調控,而且不要全面鋪開,可以在一些學科中進行,必須有計劃方案和對預期效果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