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游戲激發(fā)了幼兒的想象力。幼兒在游戲中要進行想象,把一個物體想象成另外一個物體,把一個人想象成另外一個人,在此過程中,幼兒的想象力就得到了發(fā)展。例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會扮演爸爸、媽媽來照顧小寶寶;在"幼兒園"游戲中,幼兒扮演"教師",給"小朋友"講故事,這種以人代人的活動,是幼兒想象力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再次,游戲發(fā)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在游戲中,幼兒要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決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誰一起玩,用什么樣游戲的材料和玩具來玩,使幼兒有機會去進行分析,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媽媽"要給"寶寶"穿衣服,帶寶寶去商場買東西。"媽媽"怎么穿也穿不上,經過多次嘗試,終于給"寶寶"穿上了衣服。
此外,游戲培養(yǎng)了幼兒的語言能力。幼兒在游戲中,產生了交往的需要,語言能力得到了發(fā)展。例如,大班的語言活動《說說我的幼兒園》,幼兒能傾聽他人講話,也能用清楚、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對幼兒園的認識與感受。培養(yǎng)了良好的語言習慣,增強了幼兒對幼兒園的熱愛之情。
五、游戲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
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幼兒對游戲充滿了興趣,在游戲中,幼兒能夠無拘無束的玩耍,產生許多新穎的想法和獨特的行為,激發(fā)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幼兒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在游戲中體現的最為淋漓盡致,例如,角色扮演游戲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想象為中心,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游戲。幼兒的游戲是對周圍生活種種現象的再現或模仿,但這種再現或模仿并不是簡單地、直接地再現周圍生活現象,而是幼兒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的結果。如"桌子"在成人看來就是吃飯、看書、寫字的地方,但幼兒則會認為它還可以是"藏貓貓"的地方,幼兒的想象力十分豐富。
例如,在一次有關車輛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說馬路上的車型都是方形、梯形的,不好看,"如果有各種形狀的車該多好。"我立刻對孩子們富有新意的想法表示贊賞,并鼓勵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嘗試。果然,一輛輛童趣盎然的動物車在孩子們手中誕生了:小狗改裝成警車;長頸鹿改裝成吊車;小豬改裝成救護車;大象改裝成灑水車……各種車輛的功用,都是根據動物的不同特征來組裝的。
再如,幼兒拿著一根小木棒東敲敲、西碰碰;把積木推到重新建構一個物體;拿著玩具在沙土里挖"地道"、做"蛋糕"、蒸"包子";幼兒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擺弄新奇的東西,拆開玩具按自己的意愿重新組裝,或者利用普通材料和各種廢棄物制作玩具。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豐富了幼兒的感知,發(fā)展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六、游戲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
游戲是幼兒進行社會交往的起點,并為幼兒提供了大量交往
的機會,使幼兒逐步學會了認識自己和同伴,并能正確地處理自己和同伴之間的關系,社會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游戲有利于克服幼兒的自我中心。例如,在插積木游戲中,李子辰小朋友想把"機關槍"再加長一些,可是他的積木已經用完了,于是,他就從身邊蒙梓滔小朋友的"飛機"上拔下一個積木;蒙梓滔也不甘示弱,結果兩個人打了起來……在此過程中,幼兒學會了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同伴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什么樣的反應,從而迫使幼兒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自我中心中解放出來,否則,游戲就無法進行下去。
其次,游戲培養(yǎng)了幼兒的合群行為。有些幼兒比較孤僻,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不愛與別人交往,顯得不合群,游戲能為幼兒提供與別人相互交往的機會,使幼兒感受到"大家一起玩"真開心,使之變得合群起來。例如,代昊妤小朋友不愿意和同伴坐在一起,也不和小伙伴一起參加集體活動,在老師組織玩"老鷹捉小雞"游戲時,讓她做"老鷹",代昊妤第一次參加游戲,玩得很開心;游戲結束時,她依依不舍地對老師說:"下次我還想玩。"老師說:"如果你能和大家坐在一起,下次一定玩得更開心。"她很高興地和小朋友坐在了一起。自此以后,她逐漸變得合群了。可見,游戲是幼兒從不合群走向合群的橋梁。
再次,游戲提高了幼兒的交往技能。幼兒掌握了與人交往的技能和藝術,社交能力就會得到不斷的提高。例如,在體育游戲中,蒙梓滔小朋友在興高采烈地蕩秋千,李子辰小朋友也想玩,他等了很長時間,可蒙梓滔就是不下來,于是李子辰就對蒙梓滔說:"你要是再不下來我以后就不和你玩了。"蒙梓滔聽了不但沒下來,還說:"不玩就不玩。"過了一會兒,李子辰又說:"滔滔,咱倆是好朋友,我還是你哥哥呢,好兄弟應該互相謙讓,再說,我平時什么事情都挺讓著你的,你讓我蕩一小會兒可以嗎?"這幾句話打動了蒙梓滔的心,他高興地從秋千上跳下來,讓李子辰去玩?梢姡螒蚰転橛變涸跐M足自己的需要和同伴的需要之間、在學會分享和輪流之間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