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常常能目睹這樣的情景:兩個孩子為了同一件玩具發(fā)生爭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寧愿自己拿著玩具不玩,也不愿意把它讓與別人玩。幼兒的這些行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現(xiàn),F(xiàn)在幼兒園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眾多成人關(guān)心、照顧的唯一對象,從而養(yǎng)成了他們樂意接受別人的東西,卻不愿將自己的東西讓與別人的行為。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然而今天的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不合群、自私等表現(xiàn)。幼兒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yīng)各種環(huán)境,能否協(xié)調(diào)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guān)系,能否勇敢地擔(dān)起社會責(zé)任,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等,決定于幼兒期的生活積累和受教育狀況。為了能使幼兒的行為適應(yīng)社會需要,我們幼兒教師最更根本的任務(wù),就是培養(yǎng)幼兒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德,增強社會性,提高幼兒社會適應(yīng)和交往能力。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應(yīng)加強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使幼兒成為順應(yīng)時代發(fā)展的人。
一、利用集體生活中的自然環(huán)境,培養(yǎng)幼兒與同伴的交往能力。
幼兒中有交往能力較強、交往能力一般和交往能力較差三種情況,在培養(yǎng)與同伴交往能力的過程中,我們應(yīng)注意到不同能力層次的交叉影響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幼兒在自己原有的起點上都獲得發(fā)展和提高。幼兒與同伴交往是在活動中進行的,我們主要舉行以下一些活動來促進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
1、分享活動。我們從不強迫幼兒與人分享或輪流,而是依靠幼兒自己的決定與協(xié)商,讓幼兒真正愿意時才與人分享而不是被迫地、勉強地去做。分享活動包括:
(1)、分享食物。在秋的主題中,孩子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水果,除了讓幼兒認識這些水果,進行水果的裝飾、水果拼盤、制作水果臉譜等活動之外,我們還讓孩子們一起分享水果。老師只是為他們準備好洗凈的水果、餐盤、小刀等,讓他們一組小朋友商量著吃。雖然一開始教室里會有一些爭議,嘰嘰喳喳的吵著誰吃蘋果、誰吃桔子……但約五分鐘后幼兒安靜了許多,他們已達成了協(xié)議,剝的剝、切的切、分的分,一起分享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對于個別組里遇到困難的,老師可用語言提醒他們,如:“你是想吃大的還是想吃小的?”“小朋友帶來的水果好吃嗎?你的水果愿意給大家吃嗎?”等等。有了這次交往的經(jīng)驗,第二次再這樣時,小朋友會更好地解決:“分享”食物中遇到地困難。
(2)、分享玩具。幼兒最喜歡玩玩具了,于是我們就發(fā)動孩子從家里帶來心愛的玩具,利用玩具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與家人交往。進幼兒園后,交往范圍明顯擴大,他們要學(xué)會與同伴隨時交往、分享、合作。在活動中,我們讓幼兒討論“怎樣和同伴合作玩”,“別人想玩你的玩具時該怎么辦”、“你拿到同伴的玩具時該怎么說”、“你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該怎么說”等話題,讓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從而明白與人相處的方法,如要愛護玩具,不搶奪、搗亂等;顒咏Y(jié)束后,我們讓幼兒講講“你最喜歡誰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樣玩的”,“你把自己的玩具讓給誰玩了”等,讓幼兒交流各種交往方法,體驗交往的樂趣。
(三)、分享快樂。每逢有孩子過生日,他們都會帶來一個大大的蛋糕,在與同伴一起點蠟燭、唱生日歌、說賀詞、分享蛋糕的同時,孩子們體驗到了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更進一步促進了同伴之間的關(guān)系,使幼兒更加關(guān)心同伴,喜愛同伴,覺得生活在集體中很溫暖,很愉快。
2、互相合作。主要有幼兒合作建構(gòu)、合作布置教室、合作繪畫等,還有日常生活中的合作行為,如:收拾玩具、鋪桌布、搬桌椅、午睡室里互相拉衣袖、拉褲管等都增進了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