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化"方式教育的孩子和以游戲為基本形式教育的孩子其智力上表現(xiàn)有十分明顯的不同。有一年,縣里舉辦"黃河花蕾"幼兒選拔賽,當時,私立幼兒園沒有現(xiàn)在多,生源的競爭沒有現(xiàn)在激烈,集體幼兒園不存在生源不足的壓力,所以還不存在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在這次比賽中,有一道智力題是一副圖畫,畫面上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野生的、家養(yǎng)的等等許多動物,要求幼兒在規(guī)定時間里觀察畫面,然后,不看圖給畫面上的動物分類,要求說出哪些動物屬于鳥類?哪些動物屬于獸類?哪些動物屬于家禽?哪些動物屬于家畜?哪些動物屬于野獸?要正確回答這一系列的問題,是一個較復雜的腦力活動過程,孩子需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綜合的分析能力、靈敏的思維能力、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記憶力,同時還要有平時關于動物分類的知識儲備。教育局、縣直等經(jīng)過正規(guī)的幼兒教育方式訓練出來的孩子觀察準確、思維靈敏、思路清晰、反應迅速、答題準確條理,確讓評委們贊嘆不已!而那些"小學化"教育方式下選拔來的孩子,只是一雙大眼睛瞪著畫面,小腦瓜根本不知到怎樣思考,移開畫面讓其回答時,孩子顯得目光呆滯、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盡管評委一再啟發(fā),最后還是不得不搖頭嘆息。請問:孩子在智力上的殘缺是誰的錯?只有教育的錯!幼兒教育"小學化"的錯!是老師的錯!是家長的錯!沒有殘缺的孩子,只有殘缺的教育!"小學化"的教育方式只是簡單的要求孩子學會寫字、學會算術,把小學的教學內(nèi)容搬到幼兒園,而忽視了學前教育的全部要義,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全面開發(fā);反而抑制了幼兒智力的全面發(fā)展,使孩子受害終生,"小學化"的幼兒教育就是一種殘缺的教育。
6.忽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不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影響孩子學業(yè)成績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識的準備問題,而是孩子是不是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是否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引發(fā)了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是否幫助孩子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培養(yǎng)了孩子知識的遷移能力,是否幫助孩子樹立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否教孩子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孩子學會探索、學會合作等等。而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yǎng)成,關鍵期在學前,這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點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yǎng)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從孩子的終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角度來講,培養(yǎng)孩子學會認識、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長基礎,這些遠比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
7.拔苗助長,對幼兒入小學后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許多家長不懂得學前教育應該教孩子學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學才學的知識硬填給孩子。學前階段的孩子無論智力和能力都夠不上,所以必定學不好,其結果是使孩子掃興和反感,再加上家長的責罵和老師的批評,孩子厭學是必然的。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對孩子極大的傷害,無異與拔苗助長。有的孩子即使勉強學了,但入小學后成績也未必好。到了小學再學就等于留級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無新鮮感。無味枯燥的重復使他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專心聽講,養(yǎng)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做小動作、不完成作業(yè)等不良的學習態(tài)度,反而影響了所有學習任務的完成,成了老師和同學眼里的"差生",從而使孩子產(chǎn)生對學校、對學習的厭惡、厭煩情緒。許多家長總是埋怨孩子不學習,不爭氣,其實最該檢討和受到責備的正是我們家長自己,孩子本來是棵好苗苗,卻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給"拔"得"蔫"了甚至"枯"了,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個大早"卻送孩子"趕了個晚班"。
總之,學前教育"小學化"對我們的孩子百害而無一利。務必引起各級領導,幼兒教育工作者,幼兒家長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