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上學,家長除了為學習負責,還要培養(yǎng)社交能力。必然,在學校課堂上,是要和老師互動,跟其他小朋友一起,通力合作,共同成長。當家長考慮到社交,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是有很大幫助的。能夠交到好朋友,對孩子來說,是美好而快樂的事情。對將來的學習,也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小鍛煉孩子表達能力,是離不開溝通的;溝通的展示,是離不開社交的。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夠長久遇到好同學,交到好朋友。所以,在孩子啟蒙階段,就開始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保持正確的方向,就會有所判斷和選擇。真誠的孩子,會主動去交流,積極幫助,團結一致,有協(xié)調力。
如果孩子不愿意主動,積極性不高,該怎么辦呢?很多時候,家庭環(huán)境和學校課堂是不一樣的。在家里的時候,有說有笑,可以大發(fā)牢騷。到了學校,就不太愿意跟其他小朋友交往。家長可以帶孩子,參與互動活動的時候,嘗試引導和其他小朋友,共同完成一件事。然后,有禮貌的打招呼。逐漸養(yǎng)成習慣,就不會覺得害羞,不知所措而感到尷尬。有小伙伴的幫助,可以談談心;在學習上,可以一起討論,F在,家長工作繁忙,很少有機會參與親子活動;在培養(yǎng)孩子社交方面,精力也是比較有限的。而更多是,增強孩子學習能力。其實,學習是不可或缺的,也有比學習更有意義的事情。
當孩子在學校有好朋友的時候,就會想著到早點在一起學習。如果孩子不想上學,大多是因為在學校,沒有受到熱情,在社交上遇到了問題。這種感受呢,是不太容易跟家長清楚表述出來;所以,就是不太想去。對于家長來說,可以從老師那邊了解,孩子的課堂表現怎么樣。積極順從孩子的判斷,凸顯學習上的優(yōu)點,認真去鼓勵。孩子很會“察言觀色”的,看到不對,馬上就變。如果家長天天拿孩子和別的小朋友比,就會讓孩子對外產生排斥,對學習好的有反感情緒。家長是想,通過比較,讓孩子有上進心。卻不知,孩子想要的,并不是對比之后,什么都不能得到幫助。
教孩子交到好朋友,就是想著別人有什么,需要自己學習的;自己有什么優(yōu)勢,可以幫助別人。查漏補缺,取長補短。在學習上來體會和找到好朋友,當朋友之間,時常要體現自己的愛心。不要總是和別人較真,對有時候也有錯,錯了也會變成對。能夠長久堅持,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不隨波逐流,就能獲得好朋友。時光如梭,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是比較快的。對了的時候,和其他小朋友較真,產生了矛盾,對也是錯。錯了,能夠謙虛請教,以進步為快樂,錯也是對。擔憂的是,孩子之間一有分歧,就開始全盤否定,什么都不想交往了。在家庭環(huán)境中,也要培養(yǎng)孩子“求同存異”,以大局為重。
培養(yǎng)孩子責任心,不要以“多做而感到吃虧,少做就是占便宜”這樣的觀點,來教孩子與人相處。如果什么地方,都不想吃虧,都想占便宜;那還有和睦相處呢?團結在一起,總是要共同進步。和老師積極互動,老師也會喜歡這樣的孩子。對老師的關注,老師更愿意多分享一點。其他小朋友有優(yōu)點,謙虛跟他學習;有缺點,積極去幫助他。如果沒有社交能力,就不知道該怎么跟老師溝通,跟小朋友相處。想象一下,為什么學校要讓小朋友在一起學呢?不僅是為了節(jié)約教育資源,更是為了鍛煉孩子之間,如何相處。家長到了社會上工作,有知識和技能是其次,更多是在相處和溝通上,展示優(yōu)勢。在學校的時候,多接觸交流;將來說不定,會有相互幫忙的地方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