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xiàn)學習成績下降、厭學、逃學現(xiàn)象時,父母通常會感到焦慮不安,但很少意識到造成這一情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家長缺乏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細心覺察孩子內心的苦惱
正在上重點高中的鵬鵬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全家都很喜歡這個內向懂事的孩子。姑姑送給鵬鵬一個MP3播放器做為新年禮物。鵬鵬很喜歡這個小禮物,開學后也常常帶在身上,期望在課間和上學放學的路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和歌曲。
一天,數(shù)學老師走進教室時,鵬鵬還在專注聽音樂,直到同桌示意他,才趕忙將耳機摘下來。老師盯著他淡淡地說:“我知道你上學期數(shù)學考得不錯,但上課前請你不要聽這個,以免上課時注意力難以集中,而且還可能會影響其他同學。”鵬鵬臉上頓感火辣辣的。
第二天的數(shù)學課上,坐在鵬鵬前面的一名同學因為沒有聽明白老師剛才講的例題,趁老師寫板書時扭頭問鵬鵬。老師轉身看見鵬鵬和同學說話,聯(lián)想到昨天發(fā)生的事情,便用黑板擦拍了一下講臺,怒氣沖沖地指著鵬鵬說:“你要是不想上課就出去!”
鵬鵬頓時感到羞憤難當,眼淚在眼睛里直打轉。盡管前面的同學站起來主動道歉、解釋后,老師沒有再說什么,只是分別看了他倆一眼,繼續(xù)上課,可鵬鵬的腦袋卻嗡嗡作響,再也聽不進老師后來講的任何一個字。
那一天對鵬鵬來講過得很慢、很長,好不容易熬到放學,匆忙回到家的鵬鵬無法靜下心來寫作業(yè)。晚飯后,他實在覺得內心很憋悶、很委屈,便向爸爸媽媽訴說了這兩天在數(shù)學課上發(fā)生的事情。讓他意外的是,他不但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情和理解,爸爸還沒收了他的MP3播放器,媽媽也責怪他不該在臨上課前還聽音樂、和同學上課講話。
從此,原來嘴角總帶著淡淡微笑的鵬鵬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沉默和消沉了。他不想再見到數(shù)學老師,對數(shù)學課也漸漸失去了興趣。最初他只是數(shù)學考試成績下降,而后其他科目的學習成績也開始下降,并逐步產生了厭學情緒?伤母改覆]有察覺到鵬鵬內心的苦惱和掙扎,反而在親友面前哀嘆、抱怨孩子不爭氣。
用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鵬鵬的父母能夠認真傾聽兒子傾訴他在學校受到的委屈、內心的煩惱,用暗示的言詞和語氣鼓勵孩子將心里的話說出來,例如:“原來是這樣啊,還有呢?”孩子的情緒就能慢慢得以釋放。
傾聽不僅是一種能力和技巧,同時也是一種修養(yǎng)和境界。父母用心聽孩子傾訴完他在學校的遭遇后,應當再表示適度的共情,撫摸一下孩子的頭或后背,并充滿誠意地對他說:“我理解你的感受,兒子。要是我處在當時那個情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被老師這樣責怪和誤會,我也會感到很尷尬,我的自尊心也會受到一些傷害。”
當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麻煩、困惑或受到委屈時,內心深處便會產生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孩子帶著情緒表達他的感受時,這種情緒就是一種能量。當家長用心傾聽,用理解、接納、共情等積極的方式回應孩子時,這種能量就可以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慢慢釋放,幫助孩子回歸理性思維。
英文里的Empathy(共情)和Sympathy(同情)雖然只有一個字母之差,但意思卻有很大差別。同情是指對他人的苦難、不幸會產生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而共情能力則是換位思考,“如果是我的話將會怎么樣?”共情是盡力深入到對方的思想里,體驗對方的感受,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shù)姆磻,協(xié)助對方處理情緒,幫助對方從情緒中走出來的一種能力。
如果鵬鵬能得到父母的共情和慰藉,內心不僅會很快平靜下來,而且會感到爸爸媽媽是他的知心朋友,能理解他,遇到問題時彼此能碰撞出心靈的火花,在內心產生一定共鳴。這對孩子恢復自信,以積極的方式應對挫折,對孩子后來健康人格的發(fā)展都大有裨益。
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共情之后,父母要將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權利留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除非孩子需要家長提供一定幫助,千萬不要包辦或代勞。
等孩子情緒漸漸平靜了,父母可以試著問鵬鵬:“兒子,那你計劃下一步怎么辦呢?”
鵬鵬可能會說:“我明天和老師談談,告訴他我以后上學不帶MP3播放器了。如果同學在上課時再問我問題,我也會告訴他們下課以后再回答,以免打擾周圍同學正常聽課。”
人都有自尊和自愛,當他意識到自己的言行給自己或他人帶來不便、煩惱或損失時,往往有自我修復和盡力彌補的意愿,并努力做出相應的行動。只是孩子這種自我修復和改進的能力,有的被父母替代了,有的被父母或老師“無意”扼殺而悄悄流失了。
父母應抓住時機幫助孩子諒解老師對他的誤解和不合理的責難:“老師每天要面對幾十個孩子,他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上課注意力集中,高效吸收他所講的內容,只是方式和言語有失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