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一個育兒資源和信息空前“富裕”的年代,許多媽媽,面對著懷中那個可心的小人兒,暗自發(fā)誓:我!一定要做到最好!
于是,忙碌開始了……
每天用消毒鍋給寶寶的奶瓶消毒;寶寶的衣物需要用熱水燙過,在陽光下晾曬;給寶寶洗澡后,還要用潤膚油進行撫觸按摩;寶寶睡覺的時候,要抽時間看買來的很多育兒書籍;寶寶睡醒后要給他念兒歌,拿鮮艷的玩具逗他玩兒,給他聽輕音樂;周末,還要到各種學習班聽專家講喂養(yǎng)和早期智力開發(fā)方面的知識…
有時,母親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在前線作戰(zhàn)的戰(zhàn)士,但有時,在一陣忙碌過后,卻又感覺茫然——我都按專家說的去做了嗎?特別是當孩子出了稍許“閃失”的時候,許多母親更會反復問自己:是不是我哪里做錯了?
作為母親,為什么越來越缺乏自信?
專家說法不一,我該怎么辦?
李奕:編輯
兒子馬上快4歲了。作為媽媽,我覺得自己缺少能當好媽媽的天然自信,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健康、心理等各方面的問題,很容易焦慮,因此經常從外界尋求幫助。懷孕之初,我就特別關注育兒、家教類圖書,陸續(xù)買了不少?墒菚欢,問題也來了,各家各派觀點、理念百花齊放,有的還相互沖突,看到后來真有些“書到用時方恨多”的感覺了。比如,在給孩子選幼兒園時,針對選什么樣的幼兒園,怎樣考察,到底是上特色園還是普通園,不同的教學理念的靈魂和優(yōu)勢究竟在哪……為了尋找答案,我著實費了一番腦筋。我不停地上網,查閱相關書刊,向專業(yè)人士咨詢,乃至每周帶著孩子到鎖定目標的幼兒園上親子課……面對豐富的選擇,我最終還是很難找出最佳選擇,結果轉了一圈,又轉回了原地:讓孩子上了離家最近的一所幼兒園。不僅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此,每次孩子生病,看中醫(yī)還是看西醫(yī),用不用抗生素,藥物治療還是讓他自然痊愈……我常常會因為專家的說法不同而拿不定主意。我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又該怎么辦?
專家沒有告訴我個性化的東西
田慈:會計
從懷孕開始,我便買了很多育兒書來看。但是,我發(fā)現每一本書只能向我們介紹某一方面的觀點,和某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法,然而孩子和孩子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成長和變化之中,有很多情況都是自己孩子個性化的東西,很難與某本書上的某個理論相吻合。另外,我感覺專家的指導一般理論層面的東西比較多,而人文關懷很少。比如關于牙齒的保護問題,很多書上都介紹過不少專家觀點,但他們大都是強調小孩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刷牙的正確方法等等,沒有人教我如何讓孩子喜歡刷牙。
其實,一個人如果把一件事持續(xù)不斷地做上十幾年,那即使他還不算這方面的專家,也應該算上一個老手了。我們每一個做了父親、母親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經驗,而這一套理論和經驗可能對你的孩子是最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