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把孩子拉扯成為一名大學生,就是家教成功的標志。而現(xiàn)在看來,遠非如此。當代的大學生有50%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這其實與他們整個成長過程關系十分密切。我們?nèi)藶榈臓I造給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過于主觀,導致他們成為脫離社會生態(tài)的一代,這是十分可悲的,所以我們有必要給孩子們營造一種比較客觀的成長環(huán)境。
一、讓孩子們輸?shù)闷?/STRONG>
有一位中學教師對自己所教學生作了一項跟蹤調(diào)查,結果得出一個“前十名效應”的結論。也就是在中學階段成績處于十名左右的學生到大學走向社會潛力很足,做出的貢獻,做出的成績特別突出,而前幾名的學生反而默默無聞。這讓我想起當年那個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神童寧柏,當時媒體過度渲染,讓這個智力超強的少年成為那個時代的驕傲,成為那個時代的神話。事隔多年以后,當年那個神童已淪為平庸之輩,成為科大的一個普通老師,只有科大的同事才知曉的人物,而他的那些同學,那些本來沒有他出色的學生很多成為科壇的風云人物,如張亞勤等,張亞勤是亞洲微軟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長,成為一個可以驚動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的風云人物,張亞勤說:他絕對沒有寧柏聰明,他說寧柏錯就錯在沒有考研究生這一關。寧柏報考過幾次研究生,但最終沒有考,有一次都拿到準考證了,但就在要考的那一刻,他放棄了。因為他害怕失敗,媒體或者說人為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把他推到一種輸不起的位置,太可悲了。而張亞勤是幸運的,張亞勤是當年考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唯一能做出數(shù)學附加題的學生,當時媒體也在大力宣傳,也認為他是數(shù)學神童,當張亞勤興奮不止的時候,他媽媽拿著那張關于張亞勤的報道,淡淡的說了一句:名聲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東西。她讓兒子清醒認識自己并不是什么神童,自己要成功同樣需要和平常人一樣去努力,而自己在這過程中同樣可能失敗。
幾年前,我們學校也出了一個小小的科學家蘇茂,當時媒體的干擾同樣對蘇茂造成一些負面影響。蘇茂同學在學?萍脊(jié)活動中組裝了一個機器人,該作品在參加全國“長城杯小小科學家”發(fā)明大獎中獲得二等獎(蘇茂同學也因此獲得五萬元人民幣的獎金),這也算是一塊含金量很重的獎牌(用我們校長的話來說),蘇茂確實為學校爭得了很高的榮譽。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是因為處理不好,成了壞事,蘇茂本來完全可以考上一個比較好的重點大學的,可是最后連一個比較好的綜合大學都沒考上,還復習了幾年。其實這個小小的所謂發(fā)明,帶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如果其它同學去做,也可能做得出來,甚至更好,關于這點蘇茂心理也明白。而媒體把他的發(fā)明神化了,破壞了他的寧靜,最終把蘇茂推到輸不起的地步。
社會在變化,人不可能永遠贏,讓孩子們贏得起,輸?shù)闷稹?/P>
二、尊重孩子的社會角色
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都不符合實際,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yōu)秀的,為了達到目的,從小就開始制定并實施雄偉計劃,別人學什么,他的孩子就得學什么,生怕少了將來就吃虧,也不考慮考慮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承受能力,孩子們對于學習的熱情過早地退化,代之以嚴重的心理障礙,他們對這個沒有溫情、沒有吸引力的冷漠世界以同樣的態(tài)度去回報,他們失卻了生動的思想,細膩的感情,不知道感恩,內(nèi)心越來越空虛。部分在社會潮流的重壓下干脆放棄進取,因為很少有父母、老師去點燃他們的希望之光,父母把眼前的分數(shù)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同時對他們的微小進步總是很冷漠。而另一方面,父母卻做得很不負責任,以為把孩子送去學習就完成任務,其實真是一廂情愿,要想孩子真正自然的成長,需要父母更多的是心的勞動,我們必須伴隨孩子一道成長,我們得不停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