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都給孩子帶來了一些“傷害”,那么,該怎樣把兩者相互協調起來呢?
在幼兒園,教師應該用孩子們更能接受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例如,用游戲的方式呈現規(guī)則:誰認真聽老師講話,可愛的小木偶就會去親親誰作為獎勵、走路要學小花貓……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因材施教。
像我們的小菁菁,用上述方法可能會收效甚微,這就需要教師為她“量身定做”她能接受的教育方法。菁菁習慣自由自在的散步,全不管是游戲時間還是學習時間,而且每當教師要追上她,領她加入集體之中時,她都會更加快樂地奔跑,和老師玩追人。老師發(fā)現“被追”是菁菁的“樂趣”,于是改變了自己的做法:“菁菁,我們玩一個游戲,你在教室里隨便走,只要老師一叫,你就跑到老師身邊來!”“好!”小菁菁爽快地答應了,以后老師不必再追著菁菁跑,而變成了教師輕輕一叫:“菁菁!”“唉!”菁菁就會應聲而到!
吃飯前菁菁就是不肯洗手,老師和她玩:“菁菁、菁菁真可愛,摸摸桌子走回來。”菁菁高興地照辦。“菁菁、菁菁真可愛,洗洗小手走回來。”菁菁走到一半突然明白了:“不!”
老師又隨手拿起桌上的一張廢紙:“菁菁、菁菁真能干,幫老師扔掉廢紙、洗洗小手走回來!”“唉!”菁菁接過廢紙跑了,回來時小手已經干干凈凈了。
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方式會對所有的孩子有效、甚至是對同一個孩子總是有效,這就需要教師細心地觀察孩子的需要、不斷地根據孩子的需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以達到我們的培養(yǎng)目的。
家庭:積極配合才能使孩子盡快適應
教師的努力并不能代替父母的培養(yǎng),如果父母朋友能夠配合教師的工作,孩子的成長將會更加順利。
菁菁一到家就喜歡光著腳四處跑,在地上隨便爬、坐,這在家里是可以的,因為父母不必擔心不衛(wèi)生。但爸爸、媽媽要想到在幼兒園這樣是不可以的,因為幼兒園的地被全體小朋友踩,孩子們又不會進屋換鞋,菁菁在這樣的地上爬是很不衛(wèi)生的因此,父母可以要改變一些家庭的生活狀況,以便幫助孩子減少適應幼兒園生活的難度,比如:進門孩子要換上小拖鞋,這樣起碼在要穿鞋這一點上保持于幼兒園一致,為孩子準備合適的桌椅,吸引孩子在桌子上玩玩具、畫畫……
在家培養(yǎng)孩子正視地和自己說話。爸爸、媽媽要先有意識地站到菁菁面前,拉著菁菁的小手,看著菁菁的眼睛說話,然后再過渡到爸爸、媽媽在自己的位置上說話,菁菁轉過臉來看著爸爸媽媽,這對孩子學會傾聽、耐心聽完、認真聽懂別人講話是非常有幫助的,也是孩子今后學習的基礎。
爸爸媽媽找到菁菁最喜歡做的事,從菁菁喜歡做的事入手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堅持性。孩子喜歡聽故事,我們就可以從聽故事入手培養(yǎng)孩子的堅持性:如先請孩子聽故事磁帶,孩子可以邊玩邊聽;再給孩子講故事書,和孩子一起邊看書上的圖畫邊聽故事;還可以脫離開圖畫書講故事,講完故事和孩子一起討論故事中有趣的問題,讓孩子帶著思考的任務傾聽,進一步培養(yǎng)孩子有意注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