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給孩子一些教朋友的小方法,幫助他們在找朋友的過程中完善自己、不斷成長。
9月開學季,孩子們都順利地回到了校園?墒,許多家長都對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比較擔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不適應,也擔心孩子在幼兒園的新環(huán)境中交不到朋友。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么幫助孩子調(diào)節(jié)和適應呢?一起看看雷明老師是怎樣建議的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同齡人社交是非常重要的,“友情”給孩子提供的成長養(yǎng)分是親情給不了的。孩子在嬰兒期就會有社交的愿望,2歲以后與小伙伴一起玩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即便孩子可能會害羞、抗拒或不知所措,但交友的渴望和需求是非常敏感的。而幼兒園,正是孩子的一個小小社交場所,是孩子萌發(fā)并且延伸友誼的環(huán)境。幫助孩子交朋友,建議家長這樣做!
01 先做好自己
首先,交朋友的第一原則,一定是“做好自己”。孩子會因為期待和小朋友相聚,一起玩,而真正渴望去幼兒園,也會因為和小朋友合不來,沒有交到自己的朋友而不愿意去幼兒園。家長不妨多和幼兒園老師、孩子溝通,了解背后的原因。如果是因為孩子自身的問題,那么就先幫助孩子克服這些問題。
家長要盡量在孩子上幼兒園前教會孩子自主如廁、自己吃飯等生活技能,避免孩子因為“尿褲子”這種事產(chǎn)生自卑、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心理。另外,家長要教會孩子合理分享,使用禮貌用語等,一個懂禮貌,懂分享的孩子,自然會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喜愛。
02 制造幼兒園以外的社交機會
在幼兒園的時候,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家長很難觀察和干預,那不妨幫孩子制造一些幼兒園外的社交,如“周末聚會”。
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溝通,或者向幼兒園老師了解,孩子和哪些小朋友的互動比較多,就可以在接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邀請這些小朋友的家長周末一起帶孩子出去玩,做一些園外的戶外小集體活動。有爸爸媽媽在場,孩子與小朋友的相處會更容易放得開,家長可以借此機會觀察孩子們在相處中的行為、性格和喜好,鼓勵孩子積極社交,在孩子遇到社交困難的時候給予指點、幫助。
經(jīng)過幾次以家庭為單位的周末聚會后,家長也能夠觀察到自己的孩子和哪個小朋友更合得來,不妨再進行一些一對一的聚會,幫助孩子促進一份更深層、更特殊的友情。
03 教會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即便沒有家長在園外的干預,孩子在幼兒園一樣可以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友誼。不過,家長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社交技巧,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更容易破冰。
如果孩子有喜歡接觸的小朋友,可以告訴孩子勇敢地去接近對方。比如,吃飯、做游戲的時候坐在小朋友的旁邊;把今天畫的畫,給小朋友看看,來引起對話;玩玩具的時候,邀請小朋友一起玩;如果看到小朋友不開心,哭了,可以坐在旁邊安慰Ta;當小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或者幫Ta尋求老師的幫助;如果喜歡小朋友,可以大方地說出來。
主動接近、引起對話、邀請、分享、安慰、幫助、贊揚等,都是社交中非常有效的“破冰技巧”,可以幫助孩子交到朋友,建立自己的小社交圈子。孩子可能從其中任何一種嘗試中,便開啟了一份友誼。
04 理性看待“友誼”
友誼開啟之后,孩子之間也難免發(fā)生矛盾沖突。和小朋友爭吵,孩子心里一定難受,家長可以先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同時幫助孩子理清“兩人在吵什么”、“想要跟朋友說什么”,然后和孩子一起找出解決辦法,比如讓孩子說說對方小朋友的優(yōu)點和缺點,還可以畫一張畫送給小朋友來主動和好。
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需要家長告訴孩子:來自朋友的愛,和爸爸媽媽的愛是不一樣的,是“有條件的”、“不確定的”。孩子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交朋友,而自己的朋友也可以有其他的朋友。
另外,家長需要告訴孩子,即使是好朋友,也是會爭吵、會發(fā)生矛盾,甚至會分離的。幫助孩子從理性上了解“友情”的這個特征,這是一個“常態(tài)”。不然有的孩子會把所有的情感都押注在“好朋友”身上,被拒絕一下就感到世界崩塌了一樣,無法接受。
孩子對友情的渴望,是一種非常有感染力的情感。友情交往中的體驗,會讓孩子的情商覺醒,對自己和對他人的行為會更敏感。在社交中,孩子可能會不斷地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試錯”,逐漸總結(jié)出來如何才能擁有朋友的秘訣,初步建立起社交意識和社交技能。同時也逐漸體驗到“付出”、“珍惜”等感受,在友情的碰撞中,有意或無意地進行自我調(diào)整,學習到對方的優(yōu)點與長處。
“友誼”的發(fā)展和萬事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從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孩子難免會遭遇一些困惑,家長只需要教給孩子一些輔助的小方法,其他要做的就是信任孩子,相信Ta在“找朋友”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完善自己,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