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各項教材內容和教學要求及授課時數比重
根據學校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的規(guī)定,舞蹈課每周授課2課時,三年制授課180課時。
各項舞蹈教材內容的要求:
舞蹈基礎理論與方法 :
舞蹈的基礎知識;學前教育專業(yè)舞蹈教學的目的和任務;舞蹈的基本術語、內容與形式;人體結構與舞蹈的表現;舞蹈動作的基本記錄方法;幼兒舞蹈的形式、特點及教學方法;幼兒舞蹈創(chuàng)編原則與方法。
舞蹈的基本訓練:
培養(yǎng)正確身體姿態(tài)和健美體型的形體訓練,發(fā)展身體的協調性、柔韌以及與舞蹈相關的身體素質的訓練。使學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動作和幼兒舞蹈的基本步法及其組合。
民族民間舞蹈:
我國各民族的舞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因授課時數的限制,大綱中只能列出一部分,如漢族、藏族、蒙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傣族等民族舞蹈。學習民族舞蹈的基本風格和典型基本動作及其組合。各民族地區(qū)都可以學習本民族的舞蹈。
幼兒舞蹈:幼兒舞蹈的基本舞步,幼兒舞蹈基本動作與組合,不同年齡班級、不同形式和特點的幼兒舞蹈。
外國代表性舞蹈:為更好的了解各世界多元文化和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使學生了解和學習具有代表性的外國舞蹈形式和民間舞蹈。
一 年 級 目標要求
使學生初步掌握舞蹈的基礎理論知識,學前教育專業(yè)舞蹈教學的目的懷任務,以及舞蹈在幼兒全面發(fā)展教育中的重要意義。通過舞蹈教學和配合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身體姿態(tài)的形體訓練,對學生進行舞蹈的基本訓練,培養(yǎng)學生舞蹈動作的力度、節(jié)奏感,發(fā)展協調性和柔韌性,教會學生幾種幼兒舞蹈的基本舞步。培養(yǎng)學生對舞蹈的興趣。
舞蹈基礎理論知識
教學要求:向學生講授學前教育專業(yè)舞蹈教學的目的任務,概述本年級舞蹈教學的基本要求,介紹中國舞蹈的源與流,舞蹈構成的要素和術語,舞蹈的特點與記錄方法等。
教學內容:
1.舞蹈的構成要素、概念和術語
2.中國舞蹈發(fā)展的源與流
3.舞蹈的特點和種類
4.怎樣記錄舞蹈
舞蹈基本訓練 教學要求:教會學生中國古典舞和芭蕾舞的基本手型、腳型、手位和腳位。使學生明了表演舞的場地平面、空間、方位。對學生進行身體基本姿態(tài)的訓練,發(fā)展與舞蹈相關的素質和表現能力。
教學內容:
1.中國古典舞基本手型、腳型、手位和腳位
2.芭蕾舞基本手型、腳型、手位和腳位
3.介紹舞蹈表演的場地(或舞臺)平面、空間的方位及其與表演者的關系
4.把上的基本動作訓練
5.把下的基本動作訓練
6.舞蹈基本動作訓練和即興表現及表演訓練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要求:
學習民族民間舞,不僅學習舞蹈的動作,而且要學習舞蹈的風格特點和文化內涵以及表現力。通過民族舞的舞步、舞姿造型和動作基本韻律特點的學習,擴大學生眼界,積累舞蹈素材,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和表演舞蹈的能力。
本年級以藏族和漢族民間舞為主要內容。
教學內容:
藏族民間舞蹈
1.藏族民間舞的風格和特點
2.藏族舞的基本動律
3.藏族民間舞的基本舞步
幼兒基本舞步;踢達基本舞步
4.藏族舞常用的手臂動作
撩袖、擺袖、掏甩袖、晃袖、獻哈達、敬禮等動作。
5.動作組合練習(3~5動作)
6.藏族典型的舞蹈
7.藏族幼兒舞蹈(1~2個)
漢族民間舞蹈
1.東北秧歌
⑴ 東北秧歌的風格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