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訓練能治好孤獨癥嗎?
假如把"治好"理解為醫(yī)學上所指的"治愈",即患兒不再有孤獨癥,導致孤獨癥的大腦生理異常結構完全消失,那么從目前我們所獲得的國內外研究與臨床信息來看,通過"訓練"而"治愈"的孤獨癥患者幾乎可以說沒有。但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訓練矯治,達到能夠進行生活自理,甚至是獨立生活并展示出良好發(fā)展狀態(tài)的個案是很多。有些孤獨癥患者在成年后能夠將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寫出來,有的正在上大學,有的從事設計方面的職業(yè),但從專家對他們的評述中,仍能夠感覺到他們的舉止透出典型的孤獨癥痕跡,只是這點不再具有將他們與社會生活隔絕開來的障礙力。當然能夠達到這一程度的患者雖只是極少數(shù),并且與他們一直得到良好的訓練分不開。
2.如果訓練不能治愈孤獨癥,讓孩子參加訓練還有意義嗎?
雖然訓練不能讓孤獨癥患兒徹底痊愈,但訓練對于孤獨癥患者的矯治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孤獨癥兒童由于本身的發(fā)育障礙失去正常、健康發(fā)展的內在能力,但并不意味著只能眼看他們陷在自閉狀態(tài)中而無可奈何。
國內外幾十年的研究和實踐證明,孤獨癥兒童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教與不教,教得是否得當,他們的發(fā)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好的方向"就是他們能夠逐步具備社會適應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訓后從事某項工作而達到生活自立。否則聽之任之,孤獨癥兒童很難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好轉,相反往往會發(fā)展出愈加嚴重的情緒、心理、行為等障礙,使得他們周圍的社會甚至家人都感到越來越不能忍受他們。而由于被他人排斥,孤獨癥兒童的挫折經(jīng)歷就會越來越多,這將進一步把他們推向更加自閉的狀態(tài)。
3.訓練要進行多長時間呢?
對孤獨癥兒童的訓練是一個長期而系統(tǒng)的干預工程。訓練不同于服藥或手術,一個療程或一個手術后明顯康復。訓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訓練者有豐富的經(jīng)驗和極大的耐心和恒心。并且對于孤獨癥兒童來說,幾乎在他們成長的全部階段都需要伴隨有訓練矯治,因此家長首先要有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只要堅持正確的訓練方法,您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您以前認為不可能學會的東西,具備了您以前認為不可能具備的能力。美國孤獨癥研究所所長瑞姆蘭博士(一位家長,兒童心理醫(yī)生)就曾經(jīng)說過:"當你面對孤獨兒時,要努力去感覺他這一段時間又學會了什么。"一位已幫助自己的孤獨癥女兒成功地走上獨立生活的德國母親感嘆說:"孤獨癥的孩子能走多遠,只有上帝知道,我想知道的是,與昨天相比,我的女兒今天又學會了什么。"一位中國母親經(jīng)過十余年努力使自己孤獨癥的孩子在正常學校堅持上完小學六年級,又看著她進入中學,不無自豪的說:"我現(xiàn)在才感到自己是多么有成就。"
4.孤獨癥兒童有最佳訓練時期嗎?
孤獨癥兒童的訓練開始得愈早效果會愈好。一旦孩子被診斷(或懷疑性診斷為有"孤獨癥傾向"),就要為他提供干預性的訓練,因為訓練是目前唯一證明有效的矯治途徑。在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患孤獨癥的孩子多在三歲左右被確診,因此"3~6歲"一直是專家們建議的最佳訓練期,同時也因為這一時期也是兒童大腦發(fā)育的重要階段。實驗證明孤獨癥兒童若在學前經(jīng)過訓練,他們的智商可以提高十二點,美國新澤西州大學的有關研究工作于1991年證實了這一點。這一研究甚至表明,孤獨癥兒童學前階段接受訓練后智力發(fā)展的潛力,超過了正常兒童,因為研究中同樣接受學前訓練的正常兒童,可以取得好成績,但幾乎不會發(fā)生智商的變化。這個測試結果,證明了對孤獨癥兒童進行早期訓練是行之有效的,并說明3~6歲是關鍵期。但許多個案也證實,即使是超過這一年齡階段,方法正確的訓練也會使患兒有很大改善,放棄訓練矯治,孩子的狀況只會愈來愈差,只要開始就不會太遲!
5.早期訓練是屬于治療還是屬于教育的范疇?
早期訓練也可以稱做早期教育,當醫(yī)生給一個孩子作出孤獨癥診斷之后,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建議對孩子進行訓練,孤獨癥兒童的訓練(英文:Herapy)從方法上將更多地屬于特殊教育的范疇。但從功能上講,它有著幫助孤獨癥兒童減弱其它其癥狀表現(xiàn)及障礙程度的作用,因此在臺灣也常被譯做"療育"在歐美日等發(fā)達國家就通過法律規(guī)定,訓練孤獨癥兒童的人員應具備特殊教育的學歷。
6.只教不治能行嗎?
孩子得了孤獨癥,不是打針吃藥,卻要接受特殊教育。這對于習慣上"有病就求醫(yī)"的觀念是一種修正,即孤獨癥兒童目前"有病要求教"。許多家長在開始時,會對這一點產(chǎn)生懷疑,有的認為應該先四處求醫(yī),治好了再教。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孤獨癥兒童康復,怎樣做才算是真正幫助他們。對孤獨癥兒童,只是表面上的認識,而缺乏對其本質的認識。其實孤獨癥兒童的最大障礙是交往障礙,包括語言交流障礙。他們常常沉浸在封閉的自我世界中,究其原因是其缺乏或者說是沒有與外界交往的能力。而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幫助他們建立這種能力,使他們從自我世界中走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當然我們不排除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藥物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種醫(yī)療手段能夠替代教育訓練的作用。因為能力的獲得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靠后天的培養(yǎng)教育逐步得來的。藥物只能還人以健全的軀體,為能力的獲得提供可能性,而不能起決定作用。這正如眾所周知的"狼孩"的例子,雖然其有健全的軀體,但由于沒有人類的教育環(huán)境因此她只能像狼一樣嚎叫,最終能發(fā)出的有限的語言,還是由于教育的作用產(chǎn)生的。因此可以這樣說,對孤獨癥兒童的幫助應是以教育為主,藥物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