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怯生生地不敢開口,她們只能面面相覷或抬眼望著天花板。
回家后,瑪格麗特向父親匯報學校的情況時,父親總是鼓勵她:“孩子,你有這樣的信心,我真為你感到驕傲。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出色的辯論家。”
父親的不斷鼓勵使瑪格麗特對自己的口才充滿了自信。上中學的時候,瑪格麗特是學校辯論俱樂部的成員,演講從不怯場。但老實說當時瑪格麗特的演講技巧一點也不高超,用她同學的話說是根本不能振奮人心,這自然不受同學歡迎,敻覃愄貐s毫不顧忌,一有機會就滔滔不絕上臺演講。有一次,因為她講的內(nèi)容大家不感興趣,而且她又講了很長時間,那時盡管臺下時有噓聲,諷刺嘲笑隨之而起,瑪格麗特自信好強的個性卻使她根本不把這些放在眼里,依然毫不臉紅地演講下去。
甚至到后來,聽她演講的人都跑光了,她卻仍然坦然地把自己想講的話講完才停止。許多同學對她這種突出個性不理解,但她對別人的議論也毫不在意,一直維持著獨立自信、我行我素的個性。
社會學家?guī)炖J為:孩子掌握知識、發(fā)展人格的社會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鏡中我”的過程,即孩子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當作一面鏡子,然后按照這面鏡子設(shè)計自己的人生軌跡。如果總說他學得不好,他自然會覺得學得沒勁,干脆就不學了。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童腦神經(jīng)外科專家,自幼患了一種學習障礙癥,小學三年級以前,數(shù)學老師從未在他的作業(yè)本上打過對號。看到滿本的錯號,他的頭脹得很大,可無論怎樣努力,還是做不對。四年級換了一位數(shù)學老師,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新老師拿起他的作業(yè)本,親切地說:“你太大意了,咱們再寫一遍。”第二遍還是沒對,可老師卻在本子上打了幾個對號。他激動得幾個晚上睡不著覺,這對他來說太重要了。后來在老師的幫助下,他竟迷上了數(shù)學。
如果從追求真實的角度講,教師也許不應(yīng)該這樣做,可教育更是一門藝術(shù),應(yīng)該求善求美。對于一個從未獨立完成過作業(yè)的孩子,父母最好讓他先做幾道容易的習題,使他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再調(diào)整作業(yè)的難度。反之如果期望過高,孩子會因達不到要求而苦惱,父母也會因孩子的裹足不前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