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成長的問題是普天下的父母最為關注的問題,看到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做父母的油然生起一種成就感、喜悅感可有一天突然發(fā)現孩子似乎有意無意地總是違逆著父母的意愿。有的孩子變得很任性,自己想做的事必須做完,否則就不行,做完之后才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別的事;有的孩子你說什么他似乎總有理,不能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或者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有的孩子開始向父母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希望自己能有一個獨立的空間;有的孩子開始注意穿著打扮,風度儀表。于是一些做父母驚呼:孩子為何不聽話了呢?
其實,所謂的“孩子”已悄悄地告別了兒童階段,步入青少年時期。在這一時期,由于大腦的發(fā)育成熟并趨于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fā)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其思維的方式和思維的視角已越出童年時期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fā)散思維等方面發(fā)展。由于性方面的發(fā)育逐漸成熟,從而導致的性別意識、性意識又進一步在心理上產生斷乳,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家長的規(guī)勸,教師的教育早已被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感驅散了。更主要的一點,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使得他們認識事物和看問題時偏差很大,他們極易把家長的勸說、督促、批評等看成“管”“卡”“壓”,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所以就會變得“不聽話”。
遺憾的是,我們相當一部分做父母的并沒有和孩子一起成長,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的發(fā)展,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體驗,還是用最傳統(tǒng)的觀念和方法去教育孩子,甚至有些家長依然信奉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古語。而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證明:有關養(yǎng)育的觀念決定著父母對子女的態(tài)度和養(yǎng)育方式,不良的親子關系正是由于父母對子女的錯誤認識和態(tài)度造成的 。
日前,天津市千余名學生參加一項由全國少工委和《知心姐姐》雜志社共同組織“孩子與父母溝通現狀”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31.09%的孩子不喜歡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與自己談話;18.05%的孩子對父母否定、貶低自己表示不滿,5.16%的孩子抱怨父母動不動就用“不給你錢”“滾出去”“打死你”之類的話威脅自己。孩子最想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是:爸爸媽媽能看到我的進步。父母最常跟孩子說的是:“聽話”“好好學習”“沒出息”。
實際上,從人的個體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家長不能因為僅僅是你的孩子或者年齡小的原因,就必須無條件地聽你的話。再者說,孩子為什么要聽話?到底要聽誰的話?老師和家長的話永遠都是正確的嗎?連楊振寧博士都說:“乖孩子一定是好孩子嗎?”我們傳統(tǒng)文化總是教育孩子從小要聽話,不要淘氣,結果我們的孩子不是“獨立性差”,就是“膽小怕事”,缺乏社交能力”。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教育觀念顯然已經落后,不能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有識之士已經提出:“淘氣的男孩子是好的”,淘氣孩子是巧的”。
在法國,人們認為只會講和他人相同意見的人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人,會被人瞧不起的。所以在家庭中,不管孩子的意見多么幼稚和愚不可及,父母都會仔細地傾聽。有時候,父母還會故意反駁孩子的意見,和他一起爭論。因此應該這么說:孩子是父母的,但更是社會的;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得育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