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條件具備,母親多花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會加強母子之間的情感紐帶,有利于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對外界的信賴。
社會學家:重視親子聯系讓母親勇于回家
有一句英語諺語是這樣說的:蜂蜜是香甜的、小貓是溫柔的、母親是奉獻的。意思是說母親往往要為了家庭、為了孩子犧牲自己。但是,美國專家指出,和上世紀60年代不同,現在的職業(yè)女性回歸家庭,看重的是個人感受。
發(fā)達國家的職業(yè)女性紛紛回歸家庭,首先來自于社會氛圍的變化,F在,人們越來越重視母親和幼兒的親情聯系,主動回家看孩子的女性不再被看成依賴者和逃避者。美國著名的《職業(yè)母親》雜志連續(xù)16年將IBM選為最佳公司之一,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該公司“建立了一個靈活的工作環(huán)境,為員工提供了具有世界水準的子女撫養(yǎng)援助”,在這里,女性員工可以為了孩子停薪留職2-3年。在瑞典,母親們可以休96個星期的產假。英國社會和經濟研究院的約翰·爾米什甚至認為,在孩子學齡以前,政府有必要通過稅收政策鼓勵父母多花時間在家里照看孩子。整個社會對母親價值的認同,讓很多女性開始把是否回家?guī)Ш⒆涌闯杉兇獾膫人喜好,美國媒體甚至將女性成功的定義改寫為:滿足、平衡和精神健全,這其中,孩子占了很大的比重。
當然,除了社會氛圍的轉變,經濟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美國哲學教授琳達·赫胥曼從1996年開始研究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婚禮消息的“精英”夫婦,結果發(fā)現,其中85%的女性全職在家。
珊德拉博士原來在一家大學任教。經過6年的教學、研究,終于拿到副教授。孩子出生后,她竟然辭去了辛苦得來的職位,回家當起了“全職母親”。她的丈夫在一家大航空公司當飛行員,年薪達6位數。她告訴記者,只要丈夫還有工作,她就愿意在家里教孩子。她說,如果有一天美國的航空業(yè)真的不景氣了,她就要回到學校,讓她的丈夫看孩子。她認為,一人管一頭,更加有利于家庭和睦。
另外,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母親全力照顧孩子是“家庭價值觀”的體現。這種“思潮”還影響到了男性,F在,美國在家?guī)Ш⒆拥哪行灾鹉暝龆,北歐男性做“全職父親”更是全球知名。
國內專家:支持母親親自撫養(yǎng)孩子
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東華副教授在談到這種社會現象時表示,“全職母親”是“理性的回歸”。因為3歲前是孩子身心成長最關鍵的時期,此時誰也不能替代母親的作用。
北京市豐臺區(qū)實驗幼兒園的李老師面對“孩子由誰照顧”這一問題時,非?隙ǖ卣f:“由母親自己來撫養(yǎng)是最理想的方式。從事幼教工作多年,她感到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帶,他們自理能力退化,一些4歲的孩子連勺子都不會拿,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媽媽在休完產假后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保姆帶,老人容易寵孫子孫女,保姆更缺乏正確的養(yǎng)育觀念。”此外,李老師還表示:孩子依賴母親是天性,創(chuàng)造條件讓小寶貝和母親盡量多地在一起,順應孩子和母親之間的親密之情,可以促進孩子和家長的親情互動。孩子在感情上心滿意足了,性情自然健康積極。另外,在樹立權威方面,沒有哪個人比母親的言傳身教更有說服力,母親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的說一不二,對孩子是非觀念的形成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