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可能會成為一個處世消極、無所作為的人,這樣的孩子只會什么事都要等大人替他準備好。父母應讓孩子樹立“我會”、“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這種自我感覺很重要,因為它是孩子得以發(fā)展的動力。
培養(yǎng)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對于幼兒來說,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需要他們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作為父母,應要求孩子克服困難,堅持讓孩子去做事,不管孩子哭鬧,不“心軟”、“妥協(xié)”,依順孩子。父母若感情用事,不僅不能給孩子勇氣,無助于孩子克服困難、經受磨煉、戰(zhàn)勝痛苦,相反,只會增加孩子的恐慌、軟弱。要孩子堅持獨立、不怕困難,父母應“心硬”些。其實每個孩子剛開始學自理都會感到困難、力不從心,但要做個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勵著他們,他們會不斷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直至成功,這就有助于鍛煉幼兒的意志,增強幼兒克服困難的信心,幼兒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及成功的來之不易?梢,學會自理和勞動可讓幼兒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增強責任感,促進其獨立性的初步形成。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
有研究表明:2~4歲是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yǎng)成的關鍵期。父母應抓住這個時期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簡單勞動,培養(yǎng)其生活的自理能力,培養(yǎng)勞動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看,年齡越小越單純,可塑性越強,越容易接受各種影響和教育,此時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及習慣越易成功。
首先,應把幼兒作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建立一種親密,平等,和諧的關系。
其次,放開手腳,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機會。機會是學習的前提,有了機會,幼兒才有可能去動手實踐。
再次,父母要有耐心,對幼兒的學習能力應該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不能操之過急。成人眼里簡單的問題,對三歲前的幼兒卻常常意味著極大的困難。所以,面對幼兒不可避免的失敗,千萬不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以免挫傷幼兒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喜歡說“讓我自己來”,他們不用大人幫忙,自己脫衣服,自己吃飯,自己大小便,自己整理床鋪和玩具。對此大人應放手讓孩子干,不要認為孩子干不好或怕麻煩、圖省事而不讓孩子干,這樣會使孩子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弱者。
大人還應用恰當?shù)姆椒托牡亟探o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孩子手部的小肌肉正在發(fā)育中,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較差。因此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應當教給孩子勞動技能,如教孩子整理床鋪或系鞋帶時,你首先要將各個項目直觀地演示給孩子看,要把動作的順序、方法解釋清楚,邊講邊示范,然后再讓孩子練習。大人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對孩子的進步要給予鼓勵。另外,還可通過讓孩子練習穿珠子、搭積木等來訓練孩子手的動作,使孩子在實踐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最后,應建立獎勵機制,及時對幼兒的進步進行獎勵,激發(fā)其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只要父母按照這些方法去做,一定幫幼兒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我服務能力,為其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礎,使其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