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不僅是成人必備的課程之一,對于孩子,也是不可或缺的。從小塑造子女的正確財務觀和金錢觀,會成為他未來路上事業(yè)、生活的好幫手。
焦點述說:
如何和孩子談理財
文/陜西省 劉松林
記得有年去美國探親,從小在美國長大的ABC小侄女帶作者到向往已久的迪斯尼樂園玩。當時有點像劉姥姥進大觀園,美國的地大物博就連迪斯尼樂園附設的停車場都大到令人驚訝,一座可停上萬輛車的停車場,停好車后還有接車載客到樂園門口。由于停車場實在太大,車停好后,小侄女隨手拿出小本子和鉛筆,把車子位置的代號記下來,她說,如果不記下來,到時候找不到車可就麻煩了!確實,后來作者在美國生活的那段時光,常有時忘記停車位,找車找得滿頭大汗。
美國的小孩有些地方比華人小孩獨立。作者的小侄女,從上小學起,就自己洗衣服、做早餐,帶妹妹坐校車上學。她隨身都帶著小本子,記帳或記一些事情。
如今,小侄女已經(jīng)長大成為婷婷玉立的少女,在西雅圖讀大學,最近回到臺灣玩,她說臺灣的東西好貴,一樣都不敢買,盡管親戚要送她些禮物,小侄女都婉拒,很替人著想。
作者的小侄女,從來不亂花錢,盡管家庭比較富裕。小侄女這么有教養(yǎng)、這么替人著想,完全是從小的生活和家庭教育有關,從小就養(yǎng)成記帳和節(jié)儉的美德。她深知父母賺錢不容易。相較時下的草莓族、月光族,有這樣的小侄女,讓作者感到很驕傲。
言教不如身教,理財是人生重要的一環(huán),但很可惜的是,我們的教育竟然從不教導孩子如何理財。因此,這個重責大任自然要由父母扛起,教孩子從小養(yǎng)成記帳的習慣,給他們一本小簿子,要他把花的錢、拿到的零用錢都一五一十的記下來,然后再告訴他們,何者當用、何者不當用,告訴他們節(jié)儉是美德。這樣孩子長大了,才會像作者的小侄女一樣懂事。
作者建議,從小朋友上小學起,做父母的就要開始注意他們對錢財?shù)膬A向和態(tài)度。給零用錢的同時,也給他們小本子,要他們把每筆零用錢記下來,而且每筆花費也要記下來。父母偶爾帶孩子買買玩具,就要機會教育,要求他們用平時存下的零用錢來買,不要太大方的直接就掏錢買給他們。
父母這樣做,不是小氣,而是要讓孩子知道物質(zhì)得之不易。
也許孩子看中了某件玩具超出了手上有的零用錢結存,父母也可以用借貸的方式,表明先借不足的差額,要孩子們用以后節(jié)省下來的零用錢還回差額。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句話絕對適用親子理財,父母不是孩子們需索無度的金庫,千萬別養(yǎng)成孩子錢來伸手的壞習慣。
推動搖籃的手親子理財由媽媽做起
A先生與B太太是對白領上班族夫妻,兩個人成天忙于工作,難得有時間休閑。家中唯一的小朋友剛讀小學一年級,就由鄰居阿姨照顧,A先生一家真正的親子互動時間往往得到晚上八、九點才開始,小朋友反而和鄰居阿姨比較親,A先生和B太太也很無奈。
A先生的情況很普遍,夫妻兩人都上班才能支付高昂的生活支出,難免疏于照料小朋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往往無法串連,唯一的聯(lián)系方式就是每天寥寥數(shù)語的家庭聯(lián)絡簿。
直到某天B太太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說小朋友在學校偷了同學的錢包去買零食,這才使得B太太驚覺事態(tài)嚴重。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在工作和教育小朋友間取得平衡點,是許多家庭共同的困擾。類似A先生家庭的故事,確實發(fā)生在你我周遭,如何應對,我的建議是,隨時隨地機會教育,尤其是媽媽得多花些細心。因為家庭財務大政,往往是在女主人手中,媽媽比較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