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認為只有識了字才能進行閱讀,片面追求識字的數(shù)量和速度,以為識字早、識字多、識字快,就是成功的早期閱讀教育。
但是,會識字確實不等于會閱讀。讀者朋友如果對此有疑慮,就請閱讀下面這段文字:
“這個程序實際上很簡單,首先,你把總件數(shù)分成幾組,當然,如果件數(shù)不多的話,一次就行了……很重要的是,一次件數(shù)不能太多,就是說,每次太多不如少些好。這在短時間內似乎無所謂,但經常不注意這一點,就很容易造成麻煩。而且,一旦帶來麻煩,其代價可能是很昂貴的。一開始,整個程序看上去比較復雜,但過不了多久,它就會成為你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里面的每個字我們都認識,每句話都懂,但整段文字卻讓人不知所云。而如果給這段文字加個標題——“洗衣機的使用說明書”(節(jié)選),我們立刻會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這個例子直觀地說明,識字與閱讀理解之間并不能劃等號,識了字未必就能理解,閱讀理解主要依靠原有的經驗來建構文字的意義。因此,在早期閱讀中,家長和教師要幫助兒童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廣泛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一味地強調識字所能達到的“閱讀能力”是不完整的,同時也是有害的。
片面強調大量識字的一個更隱性也更可怕的后果是,它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對閱讀喪失興趣。有研究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識字量大的幼兒其閱讀的自主性和閱讀興趣反而更低。其實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講,閱讀應該像吃飯、說話和游戲一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活動,而不是需要完成的作業(yè),不需要外界強加給他們。盲目、大批、快速的識字只會加重兒童的負擔與壓力,使孩子覺得閱讀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孩子甚至見字就怕,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更嚴重的還會出現(xiàn)心理行為問題,像睡眠障礙、飲食障礙、情緒障礙(如恐懼、焦慮、易怒等),遺尿、多動和抽動(如擠眼等)。用如此大的代價來換取兒童的識字量是得不償失的。
幼兒階段的閱讀能力不是指幼兒的識字閱讀多么流暢,而是指在早期閱讀活動中,幼兒逐漸了解到閱讀的一般程序,掌握閱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比如,懂得用拇指和食指一頁一頁地翻書;會看畫面,從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變化,從而理解故事情節(jié);會使用口語來描述畫面內容;能將聽到的字、詞、句與圖書上的印刷符號對上號等。在指導幼兒閱讀的過程中,成人可以借助大量圖文并茂的故事書,幫助幼兒從口語向書面語過渡,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鍛煉他們的交往能力,并且在此過程中,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濃厚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學會閱讀,喜愛閱讀,并終身受益。(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教育心理與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 伍新春)
和孩子玩書
對成人而言,書是用來讀的,但對學前兒童來講,書是用來玩的。學前兒童看書是在一種游戲的心態(tài)下,自由自在、輕松愉快地玩書,他們既可以根據(jù)書的情節(jié)去自由聯(lián)想,隨意編排書的內容,也可以隨意翻動圖書,欣賞書的外表與精美圖畫。父母一定要改變“只要是書,就要正正經經地讀”的傳統(tǒng)觀念,要懂得孩子看書的心理特點——孩子是將書當做玩具來玩的,他們看書時只在意能否得到快樂,而一本書到底要表示些什么,書中包含什么樣的思想內涵,并不是他們所關心的。父母應抱著如孩子般的游戲心態(tài),“只知耕耘,不問收獲”,不提出過高的要求,不追問孩子一本書的中心思想,也不要問書中的人物為什么會是這樣,等等。
當然,讓孩子玩書并不是孩子看書的最終目的,玩書只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孩子通過自娛自樂,體驗到玩書的樂趣,對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最終喜歡上圖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意識。
所以家長要遵循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用輕松的心態(tài)來引導孩子看書,甚至與孩子一起玩書。只有這樣,才不會增加孩子看書的壓力,才能使孩子在合適的心理環(huán)境中獲得愉快的發(fā)展,并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玩書是一個全面的過程,包括如何為孩子提供圖書、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以及閱讀后如何整理圖書,等等。
提供合適的圖書 父母不必限制孩子看什么樣的書,應讓孩子自己作決定。不限制孩子看什么樣的書,意味著父母不必在意兒童讀物的年齡限制以及內容限制。在一些兒童讀物的封面上,有時標有適合某年齡階段閱讀的字樣,這其實只是給父母提供一個參考,如讀物上標有“5~7歲”字樣,并不表明只有5~7歲的幼兒能看,其實三四歲的孩子也能看。同時,父母也不必過多理會一本書的難度、厚薄與大小,不必過多考慮一本書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閱讀。一本書,只要內容健康,那么對任何年齡的孩子來講都是有價值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定期帶孩子去書店,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圖書。做父母的應堅信孩子的潛力,相信孩子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來解釋和利用圖書,并從書中找到樂趣。
陪孩子玩書 如遮住一部分的圖,讓孩子猜猜;也可根據(jù)圖書的情節(jié),進行角色游戲,即親子各自扮演其中的角色,并按照書中情節(jié)進行游戲。這都將大大增強孩子對書的興趣,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
與孩子一起制作圖書 通過給孩子講故事,啟發(fā)孩子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自己繪圖,父母再根據(jù)孩子的講述幫助孩子寫出文字,最后將這些伴有文字的圖片裝訂成冊,就成了孩子的作品——圖書。這樣的玩書活動,既增強了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加強了理解與表達故事的能力。
整理圖書 給孩子一個小書架,逐步教幼兒學會整理圖書。整理圖書一是指要保護好圖書,使之整潔,當出現(xiàn)圖書破損時,父母可與孩子一道將書粘貼修補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應珍惜圖書;二是要將圖書擺放有序,不亂放,每次看完圖書后,應將其放回原處。為此,父母要適當?shù)嘏囵B(yǎng)孩子的分類能力,如按圖書的大小分類,或按圖書的內容分類,在小書架上標明各類圖書的位置。每次在孩子閱讀后,可通過玩游戲的方式,如“讓圖書回家”,將圖書分門別類地放回原處。(廣東湛江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徐寶良)
親子共讀時的提問技巧
成人在和幼兒共同閱讀一本圖畫書時,常常會通過問答就圖書內容進行簡短的對話。提問有各種不同的類型,每一種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常用的有五種:
補充型提問 就是成人說出一句不完整的句子讓幼兒補充完整。當圖書中有押韻或重復多次的句子或短語時可以采用這種方式。補充型提問有利于幼兒更多地了解故事中語言的結構特點,逐步產生對語言結構順序的敏感性,這對他們今后閱讀非常有益。
記憶型提問 就是要求幼兒回憶出剛剛聽過的故事內容;貞浶吞釂柨梢詭椭變豪斫夤适虑楣(jié)、描述事件發(fā)生的前后順序。
開放型提問 就是引導幼兒對圖書內容或書中的圖畫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開放型提問有利于提高幼兒語言表達的流利程度,有利于幼兒將自己當時的想法和已有的相關經驗融入圖書閱讀的過程之中,同時也能引起他們對圖書畫面細節(jié)的注意。
特殊型提問 就是以“是什么”“在哪兒”“什么時候”和“為什么”等形式提出問題,其主要功能是教幼兒學習新的詞匯,提醒幼兒關注圖書中的重點內容。
聯(lián)想型提問 要求幼兒將書中的圖片或故事內容與他們自己的實際經歷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幼兒建立故事中的想像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同樣一個畫面可以交替使用這五種方式進行提問,比如當畫面上出現(xiàn)一個毛茸茸的東西(蘆葦)在河中左右漂動時,就可以問:“這是什么?”(特殊型問題)“這是……?”(補充型問題)“我們昨天說了,這種草叫什么名字呀?”(回憶型問題)“你看蘆葦像什么?”(開放型問題)“你還在哪兒見過這種草?”(聯(lián)想型問題)等。
當問過“這是什么”之后,如果有幼兒回答是“草”,就可以接著說:“對,這的確是一種草!边@既是對幼兒回答的反饋,同時也暗示幼兒,還有一個更加恰當?shù)脑~。如果幼兒仍然回答不上來,就可以補充說“這叫蘆葦”,從而幫助幼兒獲得更加精確的表述。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提問是建立在幼兒對圖書內容基本熟悉的前提之下的,因此,共同閱讀一本新書時,第一次應更多地采用直接閱讀的方式,讓幼兒先了解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引導幼兒對書的封面和書名作些簡單的討論,而不要將重點放在提問上。到第二次或第三次閱讀時,再進行提問。而當幼兒對書中內容相當熟悉之后,應當鼓勵幼兒開展故事表演、故事仿編等活動。
提問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幼兒獲得一種圖書閱讀的方法,但是,來自成人的提問并非每時每刻都需要,如果幼兒主動地說出了書中的一些內容,成人可以緊接著給以評價、補充和重復。而當幼兒已經熟悉內容后,家長應該鼓勵幼兒主動啟動閱讀、提出問題,從而將討論圖書內容的任務逐漸交由幼兒來完成。
親子共讀應該是一件快樂有趣的事,只有成人將提問與直接閱讀相結合、不同提問方式交叉使用、提問與游戲或表演等活動相結合,才有可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fā)幼兒參與回答或提問的積極性。(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 余珍有)
《三字經》的故事
一直認為,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三字經》乃書中之精品,涵蓋面廣,寓意深,如果以得當?shù)姆绞阶尯⒆訌男〗佑|、領悟、汲取一些,對孩子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當我在書店看到由內蒙古少兒出版社出版的《三字經》時,很是歡喜:該版本裝幀精美,在原《三字經》的基礎上,增加了相應的典故和常識,并配以現(xiàn)代卡通插圖及注音,將知識性、趣味性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很適合幼兒閱讀。我當即為六歲的女兒買下了這本書。
拿回家,女兒視若珍寶。由于此前她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略有耳聞,所以剛見到書,就像見了老朋友一般,以極大的熱情讓我一字一句地給她讀了很多頁,看到喜歡的插圖便要求我講解相應的故事。于是,我倆約定:每天安排《三字經》閱讀時間,讀一兩段文字,聽一兩個故事。這個約定一直持續(xù)至今。伴隨著閱讀,孟母斷機、和氏獻璧、黃帝制歷等故事深深地嵌印在了女兒的腦海里。同時,女兒也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三字經》的理解。
故事一 “小蝴蝶不聰明”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和女兒一起讀這段文字時,我告訴她:一個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這樣才能學到很多本領。女兒說 “我明白了”,并唱起了《勞動最光榮》這首歌:“……小蝴蝶貪玩耍,不愛勞動不學習,我們大家不學它……”唱畢,她說:“媽媽,你看,小蝴蝶就因為不愛學習,什么本領也沒學會。有一次,我抓住了一只小蝴蝶,它就是因為沒有好好學習,不聰明,想不出逃跑的辦法,只能被我抓住了!蔽胰炭〔唤。女兒讀《三字經》倒聯(lián)想起了抓蝴蝶,而且頗有點豁然開朗的味道:原來是小蝴蝶不學本領才被她抓住了。我忍住心里的笑,順著她的話說:“是呀,小動物不學本領就保護不了自己,咱們人如果從小不學本領,長大了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到老了再后悔就晚了。這就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女兒學過這首古詩)。”想到女兒這幾天練鋼琴堅持性不夠,總是說“明天練”,我又加上幾句:“所以呀,今天能學的本領、能做的事情,像練鋼琴,就一定要今天完成,不能總推到明天。如果總是等明天再做,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了!薄皩,”女兒接過我的話說,“老師給我們講的《等明天》里的那只小猴子,就總是等明天,結果房子一直沒蓋成。我可不學小猴子,我要好好練鋼琴!贝撕,女兒練琴果然自覺了許多。
故事二 “給媽媽溫席”
就寢時間到了,我走進臥室,發(fā)現(xiàn)早已洗漱完畢的女兒正不聲不響地趴在大床被臥里呢?匆娢疑洗,女兒趕緊往外挪:“媽媽,你快來睡,我都給你把被臥焐暖和了!薄皢,我的乖女兒今天怎么這么懂事呀?”“我要給媽媽溫席。《三字經》里的黃香冬天就給他爸爸溫席,夏天給他爸爸扇扇子。到夏天我也要給爸爸媽媽扇扇子。”原來,女兒昨晚剛和我一起讀“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當所執(zhí)”這段文字,小腦瓜就記住了“黃香溫席”的故事,并很快學以致用了。我心里流過一絲感動,摟過女兒,親親她,告訴她:“謝謝你這么懂事,媽媽為你的懂事感到驕傲!
故事三 “謝謝媽媽批評我”
以前,女兒做錯了事情,我批評她,給她講道理,她總會反問:“為什么小孩就要聽大人的話呀?”我通常這樣給她解釋:那是因為大人想幫助小孩成為一個懂事的好寶寶。女兒當時表示接受,但過后仍心存不甘,總問這句話。自從讀了“養(yǎng)不教,父之過”后,女兒似乎找到了確鑿的理論根據(jù),再也不問了,而且有時候還會加上一句:“養(yǎng)不教,父之過,謝謝媽媽批評我!泵慨斶@時,我就會在腦子里快速地回憶以前批評女兒的點滴,惟恐哪一次的批評是不合理的。女兒飽含信任的話語也在此后時時提醒、監(jiān)督著我的言行。
當然,引導女兒對《三字經》長久地保持閱讀興趣是要有策略的。通常在臨睡前的十幾分鐘,我會煞有介事地告訴女兒:媽媽要讀《三字經》了。“我也要讀。”女兒一般會作出這樣的反應,并迅速跑到我身邊。碰到她沒反應的時候,我也不勉強,但我會一字一句地讀出來,并在第二天早晨重復幾遍。再到晚上,女兒肯定樂意讀,因為她覺得這句話對她并不陌生,早已會了。
在陽光滿屋的休息日子,我會和女兒盤腿坐在床上,沐浴著暖暖的陽光,品著喜歡的書,其中就有《三字經》。興起之時,我們還會即興表演書里的故事。相信隨著閱讀的延續(xù),女兒圍繞著《三字經》的故事還會有更多,更多……(孫君)
閱讀不只是讀書識字
一提起閱讀,人們多半就會想到讀書識字,這樣的認識其實是相當狹隘的。
首先,閱讀不只是識別文字,它還包括辨識各種標志、符號、圖畫的意義。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符號、代碼,像最常見的各種交通標志(紅綠燈、斑馬線),以及各種場所的標識(白底紅十字代表的醫(yī)院、白底綠十字代表的藥店,還有很多小朋友很早就認識的代表麥當勞的大大的紅色“M”),了解這些符號的含義,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方便。
另外,閱讀的內容也不只是圖書一種,所有可以訴諸視覺的材料都是閱讀的對象,像公共場所的各種警示語(如“嚴禁吸煙”“危險”等的標識)、廣告單、使用說明書等等,接受這些信息的過程當然都是閱讀。
人們之所以認為這些都不是閱讀,可能源于古老的傳統(tǒng)。在中國古代,讀書識字是一件高雅、神圣的事情,是一件只有某種人才有的行為。而且讀書也被賦予了許多的儀式感。一想到古人讀書,我們的腦海中無來由就會想起“紅袖添香”,而“紅袖”之所以會“添香”,全力支持“公子”讀書,多半是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
這種對于讀書背后價值的追求,一直延續(xù)至今。其實閱讀不只是求取功名的手段,同時也是尋常生活的需要。常見有些人買回電器,不愛看說明書,導致許多功能被閑置,嚴重的還會因為操作不當導致危險發(fā)生。也有一些人去到陌生的地方,不是通過辨識各種標志尋找自己的目標,而只靠向他人求助,他們好像只知道鼻子下面有嘴,卻忘了鼻子上面還有眼睛,這都是因為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意識和習慣。
所以,教孩子閱讀不只是為了讓他們將來學習好,有個好工作,也不只是為了讓他們未來的精神生活更美好,教閱讀同時也是為了讓他們未來的日常生活更方便。
我們要讓孩子全面了解閱讀的意義,別無他法,只有示范給他看。比如,看著菜譜和孩子一起做一頓美味可口的飯菜;買了玩具、食品回來,和孩子一起看看上面的商標、名稱、配料、使用方法、保質期限以及注意事項等;出門的時候就要注意看看各種路標、各種警示標志;去公園的時候看看游覽線路圖,等等?傊覀円岄喿x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生命的必需,就像需要空氣和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