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兒科中成藥,給大家說說兒童用藥指導原則。
很多人認為中藥起效慢、副作用小,這真是“千古奇冤”。中藥如果對證,療效立竿見影,反之如果用藥與證型不符,則危害甚大。
中藥有湯藥、藥丸、藥散、藥膏、中藥飲片等等。
湯藥消化吸收快,蕩滌五臟六腑,治療急癥更加高效,中成藥以丸藥為主,消化吸收需要一定時間,治療急癥不如湯藥起效快。
小兒體質嬌弱,用藥更是要慎之又慎,如果各位家長想要把中成藥作為孩子生病時的解決辦法,平時就要對《辨體質、選藥膳》和舌診等內容好好系統的學習。
接下來我給大家說一說兒科用藥的原則:
1、兒科用藥原則第一條:治療要及時、正確、審慎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容易患病,且病情變化快,要根據患兒發(fā)病時的身體狀態(tài),同時參考平時的體質,進行準確的辨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爭取主動,有效的控制疾病發(fā)展變化,避免延誤病情,比如小兒普通感冒病情輕淺,只有發(fā)熱、怕冷、咳嗽等癥狀。
但其中有一部分由于調護不當,治療不及時或用藥不當,可逐漸發(fā)展為小兒肺炎,當然,準確的辨證對于家長來說是非常困難的,這本應是中醫(yī)兒科醫(yī)師的職責,但是各位家長們,可以通過學習《辨體質選藥膳》這套音頻知識,了解辨別自家孩子體質,這對預防和調理孩子體質是大有好處的,在家通過符合孩子體質的藥膳和食療,讓孩子邊享用美味的食物,邊調理好身體,比起讓孩子吃藥,藥膳食療是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是對身體好的。
但是辯證需要系統的學習,而不是瑣碎零散的碎片化學習,很容易認知不全,而辨錯體質,選錯藥膳,沒調理好孩子的身體反而加重病情。
2、兒科用藥原則第二條:力求精簡,中病即止,不可過用
小兒臟腑輕靈,對藥物的反應比成年人敏感的多,再加上個頭小、體重輕、新陳代謝旺盛,用藥上一定要精簡,不可雜藥亂投,要根據患兒年齡大小、體質強弱、病情輕重、服藥難易等情況靈活掌握。
另外,要注意“中病即止”,意思是:用藥一段時間后,如病情已明顯好轉,相關癥狀已比較輕淺時,應及時減少藥量或停藥,以免過度用藥損傷正氣。
例如:患兒實熱體質,平時容易“上火”,使用清熱瀉火類中藥本屬正確的治療,但如果沒能中病即止,過度服用此類苦寒藥物,很有可能損傷脾腎陽氣,導致孩子出現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頻數等虛寒表現。
再如:過量或過久的使用抗生素,導致人體內的正常菌群失調,一些平時存在于人體內的正常菌群成為致病菌,從而引起二次感染。
所以要根據患兒病情、體質針對性用藥。
3、兒科用藥原則第三條:不可亂投“補藥”
中醫(yī)治療疾病時,有“虛則補之”這一概念,意思是:人體感受病邪開始發(fā)病后,由于身體正氣不足、無力抗邪,出現一系列虛弱的表現,這時需要使用補益類的藥品來扶助人體正氣以驅邪外出,雖然補益類的藥物對體質虛弱的孩子非常有幫助,可以增強體質,促進生長發(fā)育。
但如果孩子不屬虛證,生病是因為外感風寒、風熱實邪,或內有痰濕、食積、瘀血等有型實邪,這種情況下再投補益藥非但不能祛除病邪,反而會起到“助紂為虐”負面效果。而且長期使用某些補藥還可能導致性早熟。
4、最后一個原則是掌握藥量
兒童用藥劑量常常隨年齡大小、發(fā)育狀況、病情輕重而不同。切記不可自行判斷用藥量,藥量需咨詢醫(yī)師或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