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活教育呢?生活教育即是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早在古代就有"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說法,告訴我們養(yǎng)成好習慣的重要性。因此,良好的習慣是幼兒高素質的體現。那么具體有些什么內容呢?
1、生活習慣。包括按時作息--早睡早起、注意睡姿、食有定時、便有規(guī)律;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暴食、不搶食、零食有度等。
2、衛(wèi)生習慣。包括飯前便后洗手、早晚洗臉刷牙、衣著整潔、注意用腦用眼衛(wèi)生等。
3、群體生活和交往習慣。這是一項重要的習慣,它的養(yǎng)成對幼兒將終生有益。其中包括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尊敬師長、服從道理、關心同伴、樂意與人交往、合作和分享、敢于在他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感受等。
■對幼兒進行生活教育的幾點想法:
首先,家園雙方在溝通和理解的基礎上達成共識。
以"以人為本"的思想,讓生活教育成為家園共育的核心。在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共同目標下,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相互理解和信任,形成生活教育理念。同時懂得"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的道理;明確現在我們教給孩子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學習的結果。只有雙方有了一致的共識,家園共育的目標才能實現;只有在雙方真誠合作的基礎上,幼兒園的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家長才會稱心,幼兒才會開心。
其次,家長在生活教育中的作用。
家長是幼兒出生后的第一任教師,在生活教育中,家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從出生到入園前的三年間,幼兒都是在接受父母的生活教育。進入幼兒園后,更需要家長和幼兒園一起做好生活教育的工作。因此家長應做到以下幾點:
1、家長要做好榜樣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樣的老子就有什么樣的兒子",這些都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則的警世格言。早在古代還有"曾子殺豬"的故事。這些都告訴我們家長凡是對幼兒提出的要求,務必身體力行。如要求幼兒進家洗手,飯前洗手,自己要天天如此地做;如要求幼兒關心人,同情人,那么在汽車上就要為老人、為抱小孩的人讓座;如要求幼兒誠實不說假話,則父母對待他人時也要以誠相待。家長只有這樣做了,才能為幼兒作出良好的行為榜樣,使幼兒具體可見,并在父母的行為舉止下模仿學習,養(yǎng)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規(guī)范。
2、家長要善用表揚和鼓勵曾經有位偉人這樣說過:"讓一個人成功的秘訣在于多用表揚和鼓勵。"幼兒則應更多的用表揚和鼓勵,因為幼兒處于對各種活動的嘗試階段,他們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所以做出某一活動時都是小心翼翼,也都不是很有信心,通過父母的肯定和鼓勵,他們的行為被確認了,他們的偶然行為變成了成功的經驗時,幼兒是莫大的驚喜。雖然幼兒不會用語言充分表達,但在精神上感受得到。例在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習慣中,讓一個比較膽小的幼兒去跟陌生的同伴握手時,幼兒肯定不敢。如果家長說:"哎,寶寶真沒用,這么膽小,羞死了!"這樣就會大大挫傷幼兒的自尊心,當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后,幼兒會更加畏縮不敢了;如果家長用積極鼓勵的口吻說:"我家寶寶最乖了,來,跟這位好朋友握握手。"有了家長的鼓勵,幼兒或許就能大膽地與同伴握手了,同時家長適時的表揚,對幼兒的行為給了積極的肯定,這為幼兒以后大膽的交往打下了基礎。
3、家長要配合好教師在家園工作中,家長一定要配合好教師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到幼兒在園的表現,才能全面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因為有些幼兒表現出"兩面性"的現象,在園聽從老師教導,行為習慣良好,但是在家卻是一個蠻橫無理、行為習慣較差的角色,這種現象在當今幼兒身上存在不少。因此,家長和教師要相互溝通,要求一致,這樣才會盡快促進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長和教師在家園共育中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園雙方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相互補充,重視生活教育,才能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