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簡述幼兒園教育工作評價宜重點的方面。(5分)
。1)教育計劃和教育活動的目標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兒現(xiàn)狀的基礎上;(1分)
(2)教育內容、方式、策略、環(huán)境條件是否能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1分)
。3)教育過程是否為幼兒提供提供有益的學習經驗,并符合其發(fā)展的需要;(1分)
。4)教育內容、要求能否兼顧群體需要與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fā)展,都有成功感;(1分)
。5)教師的指導是否有利于幼兒主動、有效地學習。(1分)
5.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征。(5分)
。1)基礎性、啟蒙性(1分)
。2)全面性、生活性(1分)
。3)整合性(1分)
(4)活動性與直接經驗性(1分)
。5)潛在性(1分)
四、案例分析題(20分)
案例一:上述內容是以為幼兒教師在中餐后幼兒自由進行的區(qū)域活動中記錄的一個活動片段。請結合教師記錄的內容,試分析小凱和小麗的特點,你是如何評價?你覺得教師應該如何應對他們之間的"沖突",并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小凱:自我控制能力強;堅持性好;自我調節(jié)能力強,有策略。(4分)
小麗:自我控制能力強;反應快,有策略。(3分)
評價:活動中反映了幼兒之間比較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說明平時教師可能比較注重幼兒在自由活動中各項能力培養(yǎng),符合幼兒園區(qū)域活動組織的要求。(5分)
在小凱和小麗的之間發(fā)生整個事件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旁觀為主,有必要做些記錄。事后可以就幼兒的具體情況進行一些交流與引導。理由是:區(qū)域活動的特點是幼兒自主活動為主,在沒有發(fā)生幼兒無法解決以及危險性事件的情況下,教師應該扮演旁觀者、記錄者、引導者的角色。(8分)
五.請設計大班科學活動"魚鰭的作用",要求寫明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以及設計意圖。(25分)
。ㄒ唬┗顒幽繕耍海6分)
1.引導幼兒通過多種途徑了解魚鰭的作用,誘發(fā)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
2.鼓勵幼兒嘗試運用各種材料和方法探究魚鰭的作用,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與思考能力。
。ǘ┗顒訙蕚洌海4分)
1.每組活魚一條,大的活魚一條。
2.各種幼兒可能需要的探究材料,如膠帶紙、紗布、繩子、鐵絲等。
。ㄈ┗顒舆^程:(8分)
1.活動開始部分:
教師引題:"魚鰭有什么用?",了解幼兒對魚鰭的經驗背景。
2.活動基本部分:
(1)教師設問:什么方法來了解魚鰭的作用。
(2)幼兒討論與嘗試,運用各種材料與手段了解魚鰭的作用。教師注意觀察與記錄。
。3)教師引導幼兒討論與總結探究結果。
3.活動結束部分
教師用一條較大的魚,分別引導幼兒觀察魚鰭的數(shù)量和生長位置,同時學習了各部位魚鰭的名稱。再進行分別包住各部位魚鰭的演示,孩子們觀察到:被包住胸鰭的魚仍能平穩(wěn)地向前游動,但老師用手輕輕推魚,魚就失去平衡倒下去了,說明胸鰭有平衡的作用。同樣方法發(fā)現(xiàn)背鰭也有類似作用。老師再用紗布和夾子固定住尾鰭,發(fā)現(xiàn)魚也倒下去,不能轉向和游泳了,這和孩子們的發(fā)現(xiàn)是非常一致的。……
。ㄋ模┰O計意圖:(7分)
上述活動設計的幾點參考依據(jù):了解并觀察幼兒需要,做好互動準備;尋求幼兒需要與目標之間的平衡,判斷互動價值;借助有效策略,推動互動進程;支持幼兒實踐自己的想法,耐心等待;提出關鍵問題,幫助歸納--提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