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繪本?
繪本,英文為「picture books」,在日本譯為「繪本」,直譯為圖畫書,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甚至是完全沒有文字,全是圖畫的書籍。這一類書籍特別強調視覺傳達的效果,所以版面大而精美,不僅具有輔助文字傳達的功能,更能增強主題內容的表現(xiàn)。
二、 繪本的歷史
繪本表現(xiàn)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紀元前16世紀的古埃及文化。草紙的卷軸上繪制的“死亡之書”是死后世界的一種導游書。
在中國,紀元4世紀,東晉時期就出現(xiàn)圖文并茂的畫卷。9世紀末,在日本就受到中國圖卷印象的表現(xiàn)有所成就,江戶時代(17世紀~)在民間普及版畫制作的繪本。
瑪雅文化等,西班牙統(tǒng)治以前的印地歐文化里,用鹿皮或樹皮紙上畫的叫做“克地斯”(圖文書),是記錄歷史或宗教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中亞到西亞在12世紀末以后出現(xiàn)的波斯文學的手抄本插圖、細密畫與現(xiàn)代繪本一樣形狀的典型的插畫。
歐洲教堂墻壁上的基督教美術是,將耶穌的生涯或圣人傳的有故事性的繪畫,希臘神話給美術提供大量的主題。佛教美術也用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或其他佛教故事為主題。
如果單純從兒童娛樂這一角度來看的話,作為兒童文學一部分的兒童繪本,學者們公推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所編寫的《世界圖解》為第一本兒童繪本。只是一本拉丁語教科書,用各種動物的響聲來介紹24個字母!妒澜鐖D解》的出版對西方教科書和兒童讀物的影響一直很大。夸美紐斯主張感官教學,認為“告訴孩子什么,不如讓孩子親眼看見什么”。而這也是繪本閱讀理論的重要基礎。
此后,圖畫書歷經了一個世紀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多經典作品。繪本也經歷了由兒童詩歌與童謠的說教到人文審美的熏陶。在東方,日本韓國的孩子早就開始閱讀繪本,而臺灣也早于中國。
2000年,四川少兒出版社引進科普繪本——《神奇校車》,國外繪本正式走入大陸。近兩年,我國大陸有一些兒童文學作家與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專家認識到繪本閱讀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開始致力于繪本的推薦與繪本閱讀的推廣,于是,繪本越來越多地走入學校和家庭。
三、 繪本的特質。
繪本是一種視覺化效果的文字作品類型?梢杂靡粋詞語概括——賞心悅目。“悅目”是因為繪本表現(xiàn)形式使人眼前一亮,難以忘懷。“賞心”是指圖文互為補充,互相交融,體現(xiàn)了一種既高深又輕淺的兒童哲學,衍生出精神上的享受。因此閱讀時只有通過調動人最原始的感覺系統(tǒng):眼看、耳聞、感同身受,才能給人更為深刻的震撼。
由于繪本是圖畫的藝術,也是文字的藝術;是視覺的藝術,也是聽覺的藝術;講究趣味性,也具有教育性;還具有思想的傳遞性。
四、關于繪本教學。
繪本的特質決定其教學,不僅僅讓兒童學會閱讀,更讓兒童學會觀察、想像、推理;不僅僅體現(xiàn)語言的價值,更是美術的欣賞;不僅僅是對畫面的認知,更是引發(fā)兒童情感的共鳴、呼應,激發(fā)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使兒童憑借各自對繪本的理解,對事物的認識以及生活體驗和想像,做出種種猜想推測。在這里,孩子的推理也許與故事不謀而合,也許相差懸殊,但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去表達。更可以讓孩子在同一繪本中,根據(jù)自身的體驗解讀出不同的圖意,使孩子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
如何指導孩子進行繪本閱讀呢?本人根據(jù)繪本的特質和幾年來的嘗試,將其歸納成六個字——發(fā)現(xiàn)、思考、表達。
五、繪本教學三要素。
(一)發(fā)現(xiàn)。
由于繪本的特殊性,所以每一個繪本,從頭到尾都隱藏著“神秘”。無論是扉頁、封面還是環(huán)襯,都為我們的孩子獻上了精美的“食品”。這就需要擁有一雙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