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應有剪紙的機會。"他認為剪紙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可以養(yǎng)成獨自消遣的好習慣,二是可以練習手筋。"剪紙是一種實用性強、表現力極為豐富、廣泛流行的一種民間藝術。它的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基礎,體現了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情趣。我園不斷在教研中反思、在實踐中總結,讓剪紙藝術豐富了孩子的游戲世界。
教師引導孩子先觀察、后創(chuàng)作。剪紙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的題材都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大自然。當幼兒在創(chuàng)作剪紙時,需要一定的生活經驗做基礎。因此,教師要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善于觀察,發(fā)現其中藝術表達的素材。教師給孩子留有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生活中進行觀察,然后再進行創(chuàng)作,這樣幼兒就能較準確地表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在選材上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第一階段可以剪碎紙片,讓幼兒一只手拿硬紙條,另一只手用剪子把硬紙條剪成小碎塊;第二階段引導孩子剪平面幾何圖形,讓幼兒沿畫好的線剪出方形,能力較強的幼兒剪圓形;第三階段,可以引導幼兒嘗試剪動物、人物、玩具等。注意不要讓任何活動變成枯燥的訓練,教師要注重觀察孩子的情緒體驗和能力變化,進行積極的評價。
寓教于樂,讓剪紙活動趣味化。把各種圖形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結合起來,使幼兒感到有趣并易于理解接受。如練習目測剪直線,便可設計為"學做小廚師",要求幼兒把方形線剪成細長的"面條",比比哪位"小廚師"的面條做得均勻;沿線剪圓形便可設計為"削蘋果",比比誰的蘋果皮削得長等。
剪紙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由于幼兒技能的限制,幼兒的剪紙作品經常不能準確地表現事物本身,如剪天鵝、小兔拔蘿卜等作品中細小的部分。教師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和欣賞幼兒作品中表達的思想和情緒,同時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豐富孩子的藝術作品,如可指導幼兒用筆畫出某些剪紙無法完成的細節(jié)。有些面積大的物體,如衣服、房屋等,教師可指導幼兒剪裝飾圖形或圖片粘貼上,使其剪紙作品更豐富、美觀。
充分用幼兒的剪紙作品。孩子們剪的面條、服裝,可以玩開商店的游戲,剪的拉花、窗花,可以做節(jié)目裝飾。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豐富了區(qū)角活動,美化了教室環(huán)境,他們剪紙的興趣會得到激發(fā)。同時,教師還應該激發(fā)孩子的主動性,請孩子利用自己的剪紙作品豐富環(huán)境、開展活動。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兒園教研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用豐富的活動形式,滿足孩子對剪紙藝術的好奇心,培養(yǎng)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了孩子的觀察、思考和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