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兒童美術的原創(chuàng)性
──從“我眼中的京劇”主題活動說起
2001年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后,我參與設計和指導上海虹口區(qū)藝術幼兒園大班的主題活動“我眼中的京劇”。在活動的全過程中,教師們對如何著眼于兒童健全的發(fā)展,如何通過各教育領域的相互支持和相互補充,多種藝術學科的連接和溝通,幫助幼兒在自己的生活中發(fā)現美、感受美、表現美,如何引導幼兒逐漸形成富有個性的審美情操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張曉燕、陳定兒老師已做了較為詳盡的介紹,在此,就保持兒童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性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所謂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性,就是由個人創(chuàng)造的獨特藝術表現風格。古今中外所有的藝術家之所以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就是因為保持了個人獨特的藝術原創(chuàng)性。
兒童的作品也有兩種。一種是在沒有成人的直接指導下,兒童獨立構思和自主表現的作品。例如:兒童在科學探究或日;顒又羞\用美術所表達的記錄和發(fā)現,這些作品大都具有很強的原創(chuàng)性。另一種是兒童在成人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和引導下,在和某些藝術知識、技能相聯系而開展的藝術活動(最常見的就是一般的美術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作的作品。它由于受到特定的情景和美術教學要求的限制,雖然其中也有兒童創(chuàng)造的成分,但嚴格說不能屬于原創(chuàng)作品。
我們常會發(fā)現兒童在前后兩種條件下的表現相差甚遠。前者雖有許多獨特的構想,但是缺乏藝術表現的情趣;后者又在較強的藝術表現后面不時流露出成人干預的影子。因此,如何保持兒童的藝術原創(chuàng)性似乎是一個兩難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有必要認真地探討兒童美術知識和技能是如何遷移和運用的。
讓原創(chuàng)與教學不再矛盾
原創(chuàng),顧名思義就是自己想出來的而不是別人教出來的。那么兒童是否有這種與生俱來的不用教的能力呢?的確是有的。一般正常兒童在兩歲左右就開始涂鴉,他們會選擇一些符號表示個人的認識。這時兒童正按自己的“大綱”學習,想怎么畫就怎么畫,的確不用教或教不會。有人曾對世界各國兒童的涂鴉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盡管他們所處的地域不同,但是選擇的符號卻十分相似。由此可以看出,童年早期所表現的圖像符號具有普遍的原創(chuàng)性。以后由于兒童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他們的作品均反映了一定文化背景的影響。例如,東方十分推崇西方兒童的色彩大膽,西方卻對東方兒童的線形勾勒大加贊賞。這正反映了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對兒童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日常生活潛移默化起作用的。這時就有了教的成分,不過,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教,而是廣義的教。其中環(huán)境的影響、周圍成人和玩伴的影響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兒童所能形成的普遍的審美意識和藝術表現能力的范圍內,應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兒童隨心所欲地自由表達,不需要采用教學的形式進行。但是,美術作為一種文化藝術,需要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通過特殊的審美刺激,以系統的方式傳遞給兒童,其中美術教學仍然必不可少。
要解決教學與兒童原創(chuàng)之間的矛盾,首先必須改革我們的教學,克服藝術表現和藝術感受分離、美術知識技能和藝術想象與創(chuàng)造分離的弊端,將教育目標定位于培養(yǎng)兒童喜愛藝術,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激發(fā)他們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情趣和能力,而不是某種劃一的知識技能。正如“我眼中的京劇”,它不是一個單一的繪畫活動,而是社會認知、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經驗的積累和相互補充,是家長、教師、幼兒的共同參與,是各種不同藝術表現方法的不斷豐富,是以豐富幼兒的感情、培養(yǎng)他們對藝術的興趣為基本出發(fā)點的教學活動。因此,我們才會看到師生在活動中那樣投入,那樣興致勃勃,又那樣輕松自如。
其次,必須牢牢把握面向全體幼兒、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任何一種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都必須在把握兒童的年齡特點、發(fā)展軌跡的基礎上進行。如認真分析本班兒童的現狀,以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幼兒在討論中思考,在操作中尊重每個兒童原有的經驗、個性特點和理解水平,鼓勵他們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大膽嘗試和表現。綜觀“我眼中的京劇”的全過程,有三次正式的美術活動。第一次以京劇《中國貴妃》為切入口,引導幼兒嘗試表現熟悉的京劇花旦。第二次又從幼兒自選的故事中選擇了花臉,引導他們嘗試表現京劇臉譜。這兩次活動教師和幼兒共同討論了京劇人物化裝的特點,幼兒學習了油水分離的繪畫手法。雖然對所畫人物的范圍、化裝的基本方法以及繪畫的形式都有較多的限制,但由于為幼兒提供了聯系故事人物、自由選擇角色、自由設計服裝道具的機會,因此,這兩次活動都能調動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使他們進一步萌發(fā)了對京劇的興趣,為以后開展的一系列有關京劇的家園、師生共建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遷移和應用──實現技能向能力的轉化
美術的知識技能和美術的審美創(chuàng)造表現能力是既相關又有區(qū)別的兩個概念。知識技能是客觀存在的,而能力是主觀已經內化的。沒有相應的知識技能或不能內化的知識技能都不可能激發(fā)幼兒表現美和形成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發(fā)揮藝術教育促進藝術能力發(fā)展的獨特作用。
“我眼中的京劇”主題活動前后經歷一個多月。在這一個月里,兒童通過各種活動的探索、嘗試、發(fā)現,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感性經驗,需要一個大膽表現自己的認識與情感的環(huán)境。第三次美術活動“我喜愛的京劇人物”為他們顯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支持性的環(huán)境。在這次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繪畫材料,并鼓勵幼兒運用自己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自己最喜愛的京劇人物。這個活動沒有標準化的要求,反映了幼兒運用已內化的知識技能來表現個人審美情趣的能力。如果說在第一、二次活動中幼兒的作品還受到較多的限制,只能屬于一種嘗試性的習作的話,幼兒在第三次活動中所創(chuàng)作的眾多京劇人物形象才是具有原創(chuàng)性特點的作品。
從“我眼中的京劇”這一將知識技能轉化為能力的活動中,我們可以領悟教與不教、學習與遷移之間的關系。知識和技能不可能直接轉化為能力,教知識技能的目的正是為了在不教的情況下幼兒能大膽地表現、自如運用。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幼兒園的教育內容進行了重新劃分,著眼于兒童的整體發(fā)展,體現了教育內容的綜合?磥,我們對兒童美術創(chuàng)造能力的評價不能只局限在結構化很強的美術教學活動上,因為兒童真正的美術創(chuàng)造不會只在美術課上。只有教師能把兒童在其他活動中運用美術知識技能的能力作為衡量我們的美術教學成敗的依據之一,更多富有兒童藝術情趣的原創(chuàng)藝術作品才有可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