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娃娃家角色游戲時間到了,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去布置游戲場地。“唉,真沒意思!”豆豆小聲嘟噥著,慢吞吞地起身搬椅子。“怎么了,豆豆,你不想玩?”我問道。旁邊的孩子插嘴說:“豆豆不想玩‘扮家家’游戲。…‘誰讓你來遲的!”一邊的東東理直氣壯地反駁道。“爸爸天天遲送我。”豆豆委屈得眼淚直在眼眶里打轉。聽著孩子的對話,我的臉一陣發(fā)熱。
在我班的角色游戲中,幼兒是通過插牌自選主題、自選玩伴的。為了鼓勵幼兒早點入園參加體育鍛煉,我們每天早上晨間活動之前的區(qū)域活動會有根據(jù)主題的角色游戲、材料投放。這樣,入園早的幼兒每天就能選到自己喜歡的游戲,而入園遲的幼兒就失去了選擇權,只能玩別人選剩的游戲。采用這一方法后,提早入園的幼兒多了起來,體育鍛煉的時間也得到了保證。我時常為這個金點子沾沾自喜。對遲入園的幼兒,我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誰讓你來遲的?看,玩不到自己喜歡的游戲了吧。”
“誰讓你來遲的”雖然是我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實則向幼兒傳達了“你自作自受”的信息。我用這一看似讓幼兒自由選擇的方式來表揚或懲罰幼兒,不僅異化了幼兒早點來園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也變相地把游戲當成了工具,使之喪失了讓幼兒愉悅心情的功能。
這件事使我認識到,教師在制訂規(guī)則時不能濫用“權威”,忽視幼兒的心理感受,而應慎重思考幼兒能否接受這一規(guī)則,它是否有利于所有幼兒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