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論介紹美國哈佛大學豪爾.迦納(Howard Gardner) 教授和塔虎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大衛(wèi).費爾德曼(David Feldman)教授通過對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藝術教育研究及大量的心理學實驗數(shù)據(jù)和實例的觀察分析而提出的 "多元智能論", 打破了一般傳統(tǒng)智慧理論所信奉的兩個基本假設:人類的認知是一元化的;只要用單一、可量化的智力就可適切地描述每個人。多元智力理論的首要目標是拓寬對大腦功能--智力的認識。該理論認為,所有的個體擁有不同程度的,至少是八個領域的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獨立的智力即:語言文字智能--'有效運用口頭語言或書寫文字的能力。'、數(shù)學邏輯智能--'有效運用數(shù)字和推理的能力。'、視覺空間智能--'準確感覺視覺空間,并把所知覺到的表現(xiàn)出來。'、身體運動智能--'善于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音樂旋律智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人際關系智能--'察覺并區(qū)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的能力。'、自我認知智能--'有自知之明,并據(jù)此做出適當行為的能力。'、自然觀察者智能-指能觀察與辨別有關動物、植物、礦物等自然生態(tài)現(xiàn)象,并對人類活動,包括文化、行為、環(huán)境有整體分析的能力等八種智能。這八種智能的不同組合及表現(xiàn)構成了每個人不同的智能結構。在多元智能理論里,智力有了新的詮釋即: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個體用以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的能力和生產及創(chuàng)造出社會所需要的產品的能力。
理想的多元智能幼兒園特點理想的多元智能幼兒園會以非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采用不同模式的多元課程,運用不同的途徑,讓孩子學習和理解各類學科、生活技能,并且鼓勵孩子將這些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和社會適應上,同時鼓勵孩子發(fā)揮其獨特智能,或把不同智能組合,發(fā)揮更大的潛能。此外,他們也會把校園、教室經營得像博物館、圖書館、社區(qū)、動物園般新奇、引人入勝,而且有一種自由、尊重的氣氛,讓孩子愉快的探索,融合多樣的指導方法,鼓勵孩子在不受限制且目標明確的環(huán)境中,汲取靈感,深入研究。
《學前多元智能》教材特點介紹在當今這樣一個彰顯個性,強調人的發(fā)展與自我實現(xiàn)、求索人文關懷的時代,素質教育成為教育目標。幼兒教育是終生教育的起點,為了推進我國幼教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與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接軌,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容主要以正式出版的幼兒園教材為依據(jù),幼兒園教材是經過不斷研究、總結、提煉而形成的,能夠反映不同知識領域的基本要素,是幼兒教育的重要依據(jù),所以選擇優(yōu)質的幼兒園教材非常重要。世界課程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就是綜合性課程的發(fā)展,綜合性課程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主題活動,即圍繞一定的主題來組織兒童的學習經驗,這正符合多元智能觀的理念。在中央教科所眾多專家指導下,中央教科所華教與美國吉的堡教育機構的專業(yè)研發(fā)團隊根據(jù)迦納和費爾德曼的多元智能理念,以主題網的教學架構圍繞多元智能的八大內容研發(fā)編輯而成的學前多元智能教材,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幼兒教育教學情景中。
教材體現(xiàn)了以"主題"教育為主線,為教師留有生成課程的空間作為補充教育形式。如:教師可借鑒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用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兒歌、拍手、跺腳、搖頭擺尾、唱歌等,培育孩子的樂感,尤其是節(jié)奏感和聽力,使孩子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與樂,從而熱愛音樂。
根據(jù)多元智能八大內容及不同年齡幼兒的發(fā)展特點,制定不同年齡幼兒的教學重點;每月圍繞一個"生活化"主題,內容涵蓋個人、家庭、社區(qū)、環(huán)境、一學年按八個主題的形式來組織幼兒的活動內容。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學習、活動環(huán)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如:小班教材上冊第一課主題為"上學記",教學重點是對剛入園的小寶寶學習適應幼兒園生活并減少分離焦慮,與入園期寶寶生活非常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