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鼓勵性提問
鼓勵性提問應面向全體而不是針對某個單獨個體,教師應設法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回答問題,或在某個孩子回答之后讓其他幼兒發(fā)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個觀點,今天的教學活動中,兩位老師都運用了鼓勵性的提問,盡量多的鼓勵每個孩子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積極鼓勵幼兒提出不同的想法。如:李老師:"生活中你們還在哪兒發(fā)現了數字?""誰還有不同的想法?"等等鼓勵性的提問;擴大提問的參與面,逐步培養(yǎng)全體幼兒回答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2、發(fā)散性提問
這種提問沒有限定的答案,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獨創(chuàng)性、變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今天在劉老師活動中:"你聽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聲音是什么感覺?像你聽過的什么聲音?""你們知道哪里有空氣嗎?"這就是一個發(fā)散性的提問,問題很開放,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廣泛的收集孩子們的想法,這一提問可以促使幼兒積極思考,產生主動探索的欲望。
3、層次性提問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只有走在發(fā)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否則就將充當發(fā)展的尾巴"。為此在教學中設計的提問要有層次性,比如:劉老師的活動中這樣提出問題:"這些材料分別放到小桶中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嗎?""聽起來有什么感覺?""像你們聽到過的什么聲音?"在這樣有層次的問題引導下,孩子們積極思考與表達,回顧自己在操作中的發(fā)現,共同梳理經驗建構科學的概念;李老師的活動中:"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帶來什么?你們都認識嗎?""這些東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們上面的數字代表什么?"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探索發(fā)現,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經驗。從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入手,利用層次性逐步加深,豐富知識,建構概念,使整個活動過程結構嚴謹,體現發(fā)展性原則。
4、矛盾性提問
在探究和發(fā)現的過程中幼兒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時需要教師提出矛盾性問題,引起他們的注意,從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盡快讓冰融化"的科學活動中,兩個幼兒都認為倒入熱水會很快融化,但在實際操作中,兩個孩子方法一樣所用的時間卻不同,教師及時抓住了孩子間的認知矛盾提出問題:"你們都用了倒熱水的辦法,為什么用的時間一個短一個長呢?"這個問題在幼兒的認識中引起了已知與未知之間的矛盾,從而激發(fā)幼兒更進一步的去探究欲望,在反復的嘗試中,孩子們發(fā)現同樣是熱水,倒得越多冰就會融化得快些,所以時間就短!再比如:《水在哪里》的活動中孩子們對水果中擠壓出的是不是水產生了矛盾?就是及時地抓住矛盾沖突:"到底誰說得對呢?水果中擠出來的是不是水呢?"這樣的問題更有利于調動孩子們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是孩子的主動探究更加深入;在科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矛盾沖突(可能是幼兒間的認知矛盾,可能是孩子自身原認知與新認知間的矛盾),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活動中及時地捕捉,運用矛盾性的提問及時地引領,有助于幼兒主動的建構科學概念。
5、開放性提問
開放性提問是啟發(fā)幼兒在一定的問題情景中,能從多維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幼兒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獲得發(fā)展的有效方式。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因此為幼兒提供了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空間。開放性的問題,它的提問形式多種多樣,如"如果……,那么……";"你認為應當怎樣做?"、"關于這個問題你還有什么看法嗎?"等等。
案例:在玩沙的活動里,老師給小朋友出示了沙盆,沙盆里混裝了鵝卵石、花生和綠豆,老師問:怎么樣把這些東西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