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書面語言是語言中的精華唄。
我乃賢妻良母:
張教授,我讀了三年來所有關于語言發(fā)展方面的精品帖
張教授,我讀了三年來所有關于語言發(fā)展方面的精品帖,您說"我們一般把語言分為口語和書面語言",又說"存在一種中間狀態(tài)的語言,這就是視聽讀物"。您如何劃分"口語"和"書面語言"?在我看來,精華的"口語"就是"書面語言";"視聽讀物"當然也是口語的精華。
您說"口語是書面語言的基礎,所以我們不贊成孩子在還不會說話時就識字,或兒童在口語形成時期就學習書面語言。"
關于識字,我沒聽您的話,依然用doman的方法,效果奇佳。我女兒一般自己學,拿一張卡片,念一張,念完,就用卡上的詞造個句,然后進行下一張。第一次出現(xiàn)的新詞,她不會念,就跑來問我。她第一次造句,大概是25個月大的時候。她到25個月,才會說"話",這之前只會說"詞"。她一會說話,就能說介詞、代詞、形容詞、動詞、表時間的詞、數(shù)量詞,能描述大小、顏色、觸覺、感覺,能說出一天從早到晚互不關聯(lián)但有時間先后順序的活動安排。她的詞匯量大概有四五千個。
您不贊成"兒童在口語形成時期就學習書面語言",也不贊成小兒背唐詩或三字經(jīng)。您認為語言能力達到何種程度,學習唐詩或"幼學瓊林"等舊時啟蒙讀物最好?臺灣派不但贊成"背",還要求一字一句給孩子講解。您以前有個評論"臺灣派"的帖子,我想再看看,卻沒找著。
您說"根據(jù)孩子語言發(fā)展的狀況,故事一定要選的簡單,有趣,孩子容易明白。對2-3歲左右的孩子講故事,不能照著書念,媽媽要把故事講得很有情景,讓孩子感到是身臨其境。具有想象力與動作感。要把故事講好,實際上是根據(jù)故事的情節(jié)進行一次表演上的再創(chuàng)作。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要讓孩子復述,而是要孩子根據(jù)他的理解和想象去講,也是一次創(chuàng)作。"
我從來沒有給女兒講過故事,我沒有講故事的本領,我都是照書念。她還不會說話時,就很喜歡聽書,邊聽邊演,有時她去拿自己的玩具當?shù)谰撸蟊硌輪 ?/p>
她會說話后,就整本整本地背出了我以前給她念過的書,而且能根據(jù)當時當?shù)氐那榫掣木幓钣。我沒讓她自己講故事過。
關于唐詩,我本不想讓她這么早就背的,我希望她首先學習"精華的口語",即我理解的"書面語言"。但她硬要學唐詩,聽上三四遍就會背。她聽我讀白話兒童讀物也是聽三四遍就會背。我想,與其整本整本地背白話的兒童讀物,還不如背唐詩呢,所以,我找了個折中的辦法,現(xiàn)在是每讀一本兒童讀物,就讀一本唐詩。我不贊成一字一句講解詩詞,從沒給她講解過。我認為到時候,她自然就明白意思了。今天給她讀了一本新詩集,里面有首"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她聽后,說:"他要死了,他不能'幾人回'。"看來,她還是能明白一點意思的。她在幾個月前,有了"死"的概念,以后再向您匯報。
她的聽書時間,僅安排在每晚睡前,一般是白話(中文或英文)和詩(絕句、律詩、樂府、古詩)各讀一本,讀完就睡。她要求一共讀四本,沒被采納。她白天的大部分時間要在陽光下瘋跑活動做游戲,吃飯和拉臭臭時看書的惡習已經(jīng)改掉好幾個月了,她白天也利用點滴時間自己看點書,聽書時間就晚上那么點。白話和詩各一本的安排,您認為是否恰當或有效?
看到您給事事兒媽的帖,很幽默,善意的諷刺:"首先對你教育孩子的心血和努力表示敬意。你的方法肯定有效。因為孩子是在識別一種符號,而不是在學習語言。通過你的努力,孩子可能會識別很多符號(字),也不排除孩子認識了很多符號后,能把它轉變成書面語言。但這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的意義并不大。。。。。。所以我認為你把精力更多的放到對孩子的有效教育上。"
在識字問題上我沒聽您的,是因為我看到了喜人的成果。
上面的幾個問題,真誠地盼您賜教。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