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寶寶成長的一個方面,而父母通常關心的是他們寶寶的智力。很顯然,智力與學習似乎關系密切,但我們怎樣來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定義呢?某種程度上,這取決于你怎樣定義“智力”這個概念。已經有許多科學家為“智力”下了各自不同的定義。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認為,智力是指人應付挑戰(zhàn)及適應挑戰(zhàn)的能力。一個人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越高,就被認為所擁有的智力越高。關鍵詞就是“適應性”和“靈活性”。在一個孩子的世界里,生命充滿了各種急切與重要的問題:那個在我的小床上盯著我的是什么有趣的東西?為什么我每次一哭,那個陌生人就跑過來?當談及“智力”時,大部分這個領域的理論家都會告訴我們一點——我們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學習各種信息的?茖W家們相信知識可分為兩種類型:
·程序性知識:這是一種有關事件發(fā)生程序的知識,比如“為了吃到可口的寶寶食品,我張開嘴巴,等爸爸把那些美味送進我的嘴里,然后我用舌頭吮吸食物,直到爸爸把食物拿開,我閉上嘴巴,把食物吞下去!边@類知識源于經驗,是發(fā)生在嬰兒還幾乎沒有意識的時候。你的寶寶在學習所有有關吞食嬰兒食品的知識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學習。
·事實性知識:這類知識注重事實,比如:那是一頭牛,那是一個勺子,你是我的媽咪。學習事實性知識被認為是一種更高級的學習行為,而對嬰兒來說此類學習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研究者相信,孩子(特別是幼小的嬰兒)傾向于學習程序性知識,然后才會過渡到學習事實性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從依賴情景的學習狀態(tài)過渡到不依賴情景的學習狀態(tài)。
依賴情景的學習發(fā)生在這種情形下,如:要打開我的玩具收音機,就得先摁按鈕。而不依賴情景的學習卻是發(fā)生在嬰兒能把已學過的知識做邏輯推斷的時候,“我知道如果我摁下按鈕,收音機就會響。所以我敢打賭,如果我摁下媽咪和爸爸的cd機的按鈕,cd機也會同樣會響。孩子學過的東西越多,他就越懂得如何把知識中的一個情景和另一個情景聯(lián)系起來。正是這種知識嫁接的能力使得人類能適應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你嫁接知識的能力越好,你就有可能被認為擁有更高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