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學習海南話,因為懂普通話后,再學海南話面臨語碼轉(zhuǎn)換難題,平時習慣于說普通話的話,往往會把海南詞匯忘記了。一邊想運用什么詞匯一邊發(fā)愁,他們學海南話的興趣越來越淡。
朱老師認為,對于本地孩子來說,學習海南話應該被擺在重要位置上。根據(jù)語言文字工作政策要求,普通話和海南話都不能偏廢,因為方言是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條件,一種語言沒了,意味著一種文化的消亡。海南的詞匯、語法、歌謠都以海南話為載體,里面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他建議,外地人來海南,最好學點海南話,這樣更容易溶入海南文化氛圍中。對于海南本地人來說,在公共場所和辦公室內(nèi)該說普通話,但在家庭生活中應該說海南話,也別忘了教孩子說海南話。
朱老師說,海南不同于廣東,廣東因經(jīng)濟發(fā)達,語言也會占優(yōu)勢,如售貨員小姐只說廣東話,不懂廣東話連貨都買不到,這使得來到廣東的外地人必須學習廣東話,因此廣東人不用擔心廣東話作為一種方言會被冷落。而海南具有很強的兼容能力,本地人口少,建省以來涌入很多外來人口,如今連賣菜的老太都說普通話。對于普通話來說,海南話屬于弱勢語言,另一方面,說海南話的群體太少,儋州、臨高、黎苗等地有其自己的方言,分別叫儋州話、臨高話和黎話、苗話,這樣更使以文昌話為代表的海南話處于弱勢語言地位。
朱老師希望大家從部分方言消失的過程中吸取教訓,如滿語的消失便是一種教訓,滿洲人進北京城后,年輕人都當官了,學說北京話了,懂滿語的老年人去世后,再沒人懂說滿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