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煩惱:3歲的兒子越來越不聽管教,我說什么他都像沒聽見一樣無動于衷。常常是我火冒三丈,他依然故我。我感到很失敗。
主持:把爸媽的話當耳旁風,是寶寶慣用“手段”。其實,不是寶寶不聽管教,而是父母不會說寶寶能聽懂的道理。事實上,寶寶已具備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只是這種潛在的能力只有通過適合其年齡特點的管教育方式才能被喚醒。對此,父母們也是深有感觸。
觀點一
借助孩子熟悉形象來管教
2歲的女兒睡覺不肯蓋被子,我就說:“天黑了,小蚊子就嗡翁地叫著說:“我的肚子好餓呀,到小朋友身上去找點吃的吧,要是寶寶身上蓋了被子,蚊子使勁一咬,哎喲!這是什么呀?一點也不好吃,還把我的嘴弄痛了。唉,再找找好吃的地方吧”女兒聽完,乖乖把被子蓋上了。此后,只要我說“小蚊子要出來找吃的了”,女兒就會主動蓋好被子。我想,二三歲的寶寶,還不能直接依據(jù)父母說的可以、不可以,應該、不應該等判斷語句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但若把他們喜愛或厭惡的形象作為“外力”,卻可以對其行為起到鼓勵或制止的作用,因為這些形象,飽含著他們多種純潔而深厚的情感。比如,孩子們都喜歡米老鼠、天線寶寶,討厭蒼蠅、蚊子,害怕大灰狼等。父母依據(jù)寶寶的情感傾向,有意識地使用這些形象與他們交流,管教效果一定會很好。(2歲女孩父親 許連洲)
觀點二
不妨讓沉默取代指責
6歲的女兒癡迷看電視,我擔心她的視力,經(jīng)常責罰她,原以為她會害怕并改正。但隨著我越來越頻繁的指責,她越來越表現(xiàn)出無所謂態(tài)度,甚至對我說:“媽媽快點罵,動畫片要開始了。”這次,氣得我不停地干活默默地掉淚,直到第二天都沒說一句話,不想,女兒反而忐忑不安,主動認錯并保證以后不再整晚看電視。我又感動又納悶,難道她一夜之間懂事了?后來我想明白了,是我的沉默起了作用。因為聽慣父母責罵的孩子,犯錯后會等待打罵,被罵一頓反覺得松了一口氣,產(chǎn)生“又熬過去了”的感覺,過后就忘了。若父母保持沉默,會讓孩子猜測父母的心態(tài),緊張的情緒能保持較長的時間,并開始反省自己的錯誤。由此,父母若覺得孩子不聽管教,不妨用沉默來代替管教。 (6歲女男孩母親 常 云)
觀點三
低沉語調,會令孩子感到理性的存在
4歲的兒子很調皮,我整天跟在他后面喊叫“不要在沙發(fā)上跳”、“快點穿上鞋子”、“再不刷牙我要打了”……尖叫都快成了我正常說話的聲音了,可再響的聲音兒子也當耳旁風。那天我嗓子啞了無法喊叫,只能先用眼睛捉住兒子的注意力,低聲告訴他“墻上不是畫畫的地方”,兒子居然懂事地點點頭,跑去拿紙來畫。事后我夸獎兒子乖,他稚氣地說“媽媽講道理。”兒子的話讓我明白,管教孩子用低沉的語調,會令孩子感到理性的存在。生活中,許多父母會和我一樣,管教孩子時,不自覺地加大音量,其實高聲調只會讓孩子更興奮,而喊叫傳遞的信息是不尊重。倘若您的孩子不聽管教,你不妨用輕柔的聲音試一試。(4歲男孩母親 于曉青)
觀點四
嘮叨只會使管教前功盡棄
觀察3歲的兒子,我發(fā)現(xiàn)小孩往往是因沉浸在他們當前的活動中,才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所以父母要讓小孩聽管教,就得先吸引他的注意力,不要連孩子有沒有聽到都沒搞清,就數(shù)落個不停。比如那天兒子用劍砍新買的椅子,他媽媽又是喊叫又是威脅:“停下,否則我把劍扔出去!”兒子沒停手。他可能根本沒聽,也可能認定媽媽不會扔劍。我用強調性語言引起兒子注意:“聽著兒子,爸爸只說一遍。”然后,平靜地警告他:“停下,不然我收你的劍。”兒子馬上停手。我想此時若兒子沒反應,我也不重復,只收走他的劍,讓他品嘗不聽話的后果。我的觀點是,不停地嘮叨只會使父母力圖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的嘗試,前功盡棄。(4歲男孩父親 陳懷盛)
觀點五
不要把要求和請求混在一起
對孩子提要求時應使用內容明確的語句來陳述,避免使用疑問句。比如我對4歲的女兒說:“回家好嗎?”她肯定說“不好”。于是我可能會發(fā)火,認為她不聽話。其實這是管教中典型的誤解,我把命令說成了有禮貌的請求,給了女兒一個混亂的信息,就是她以為她還能有別的選擇。此外我還發(fā)現(xiàn),女兒請求我做什么時,我總是習慣地說“等會兒”。而我對女兒提要求時又習慣用“立即”,女兒被我“立即”的要求弄得疲沓了,干脆不理不睬。有次我對女兒說:“吃飯前你要收拾掉你的圖畫紙,好騰桌子吃飯。”女兒做到了。這兩件事使我感到,若要讓孩子聽管教,1.給孩子下沒有選擇的命令時,不能用“……好嗎”;2.真的需要孩子立刻去做嗎,若不是,就給自己定個可以接受的底線,這樣孩子會樂意接受。(4歲女孩母親 施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