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自本刊開辦家校欄目以來,讀者朋友們積極響應,使媽媽隊伍在逐漸壯大,瞧,今天又有幾位家長光臨‘寒舍’,談起了自己的育兒之道,個個神采奕奕,滔滔不絕。把最好的育兒經(jīng)驗,最巧妙的教子方法告之父母們,這是嘉賓們的最大心愿,家校聯(lián)合,真誠交流,使孩子在健康、和諧的環(huán)境中成長,是我們家校欄目不變的目標。
兒子是以良好的成績升入一所寄宿制重點中學初中部的。開學一個多月,我正琢磨該找老師了解他的情況時,煩惱卻已經(jīng)降臨到兒子頭上。他態(tài)度堅決地提出:不再想住宿。
“可學校是寄宿制呀!”
“那我就轉學!眱鹤拥脑捀纱。
“總應該有個原因吧?”我追問,兒子一臉不耐煩:“我不適應,行了吧!痹賳柧鸵谎圆话l(fā)。我只好悄悄跑到學校去搞“調研”。
班主任老師很認真。聽我說明情況后,她告訴我,兒子的學習不成問題。就是平時有點爭勝好強。凡事都要爭個第一。這本來沒什么不對,可爭過了頭,就有點……老師舉了例子,上次班里派我兒子和另一名女生參加年級的英語口語比賽,獲得了第二名,可獎狀只有一張,回來的路上,為了獎狀放在誰那兒,兩人各不相讓,結果我兒子一把就給扯了,說是誰也別要。
“?!有這事!”我又氣又惱,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兒子要退宿或轉學,她覺得問題可能出在與同學相處上,希望我能和管學生公寓的生活老師溝通,然后再大家共同商議辦法。
生活老師一看就是個人人喜歡的老阿姨。我一報出兒子的名字,她慈愛地笑了:那孩子挺聰明,就是有點小個性。凡事不會替別人想,不過如今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唯我獨尊慣了,也不奇怪。
兩個老師都提到兒子以自我為中心,我覺得問題不小。于是和生活老師細細交談,得知了一些讓我哭笑不得的事情—6人一間的學生公寓,每套房間帶有衛(wèi)生間和洗漱室,每晚60分鐘洗漱時間,大家抓緊些是足夠的,別人都是洗臉、涮牙后接一盆熱水出來洗腳,可兒子一進去就得在里面呆上半小時,才不管后面還有同學等著洗漱,結果經(jīng)常有同學來告狀。前幾天中午下雨了,兒子明明看見舍友的被子晾在外面,可自己打上傘就上課去了。要不是老師發(fā)現(xiàn)了,拿備用鑰匙打開門,還不得讓同學睡濕被子。兒子學習不錯,每天作業(yè)早早做完了,誰要是問他題,他總是掏出作業(yè)本:“抄去,別問來問去煩我!”就這樣,天長日久,兒子成了獨行俠,跟誰都沒有來往,可不就覺得沒意思嗎?
了解了這些情況,我為兒子的問題找到了根源—由于一直學習較好,在小學備受老師喜愛、再加上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家中算是說一不二,所以養(yǎng)成了凡事以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缺乏平等互助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班主任老師說,21世紀是一個合作的世紀,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成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之一。她說缺乏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是孩子們的通病,只是兒子的表現(xiàn)比較突出罷了,她正在考慮要通過一些活動讓孩子意識到競爭固然重要,但合作更為重要。老師的話給了我啟發(fā),經(jīng)過深思熟慮,我開始一連串行動。
利用雙休日一家三口去朋友開的拓展訓練營,這是為一些公司員工開展的旨在培養(yǎng)拼搏精神、團隊意識的課程。活動科目都很有意思—二人相互支撐走過離地一米高、相距一米遠的鋼索;隊友搭起手臂,一個隊員從1米5的高臺往下跳;在假想的鱷魚湖中,十幾名隊友用兩塊跳板、三個汽油桶逃生……可以這么說,這些科目如果只憑個人,再能干也是白搭。好在我們所在的隊互相取長補短,最終首先闖關成功。當聽到教練講評每一次活動勝利的根源都在于彼此的信任、支持、互助時,有了切身體驗的兒子興奮地連連點頭。
回來的路上,先生趁熱打鐵跟他聊起了足球,先生說再棒的球員,如果沒有團隊的合作,沒有人傳球給他,也不可能取勝。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