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為孩子好玩所困擾,或苦口婆心,或懲罰責罵,或棍校友會相賂,“文韜武略”用盡,仍難如人意。這里奉獻的一個“錦囊”——“順應、利用、制約、誘導”的八字策略,可能有助于你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1 、順應 好玩是人生的天性。日本學者用超聲圖像觀察發(fā)現(xiàn),人在母腹中就有了最初的玩耍行為,而且花樣還不少,諸如揮手踢腿,玩弄臍帶,吸吮手指,伸臂眨眼做怪相。出世以后,玩玩具,做游戲,參與各種文件活動,大自然提供了比母腹廣闊得多的玩耍空間。即使成年了,好玩的天性也并未 滅,8小時以外的打牌下棋,養(yǎng)鳥栽花,不都是這種天性的自然流露嗎?成人與孩子的不同僅在于主觀意識和能動性的高度發(fā)展,行為受到了家庭和社會責任感的調(diào)控罷了。孩子決沒有這種生理和心理調(diào)節(jié)能力,兩三歲的孩子除了玩,還能干什么呢?而且這個年齡階段的玩,也是他們接觸生活、認識世界、摹仿人際的一種“學習”和“工作”方式,入學以后,還是緊張和松弛的一種良好調(diào)節(jié)劑。因此,理解并順應孩子的好玩心理,就是順應了人生最初階段的生理——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過分壓扮,把他們變成“小大人”,有害無益。這一點,為你父母者必須明白。
2、利用 現(xiàn)在,不重視兒童早期教育的父母怕是不多了,但早期教育抓什么?怎樣抓?未必人人皆知。專家認為,兒童的根本是抓住“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币稽c是抓住孩子各種能力發(fā)育的年齡關(guān)鍵期;另一點是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內(nèi)容要與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程序相吻合。這里告訴你一個竅門:利用孩子好玩的心理,寓教于玩耍之中,你將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嬰孩期,不是想看想聽想摸嗎?好呀,你說給他有聲有色的玩具,或掛一只鳥籠,或擺一只魚缸,讓他看個夠、聽個夠,使其視聽及大腦等器官接受聲、色、動的良性刺激,加速感知的發(fā)育。孩子能走能跑了,帶到野外撲蝴蝶,捉蜻蜓,吹蒲公英……讓他看得高更遠,聽得更雜,并針對具體事物教他認識、描述、比較,啟發(fā)他提出問題。再大些,做各種從簡單到復雜的游戲,與小伙伴對話,和動物交朋友,促進觀察、想象、記憶等能力和心智的發(fā)展。腦子便在嘻嘻哈哈、蹦蹦跳跳中接受到更多更廣泛的“信息”,功能得到充分的開發(fā),如見到開心,如見到鵝時背一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唐詩給孩子聽,見到燕子教孩子數(shù):“捉到1只,又捉到1只,合在一起——2只!焙⒆訉@種寓智力開發(fā)和初步文化知識的灌輸于玩耍之中的形式,肯定比關(guān)家里死讀硬背更樂于接受,收效也要大得多。
3、制約 理解、順應孩子的好玩心理,決不意味著之任之,必須輔以制約措施。一是時間制約。即使在以玩為主的搖籃期,也要有一個大致的作息表,根據(jù)年齡特點安排一天的活動和每次活動的時間,中間插以看動畫片,聽故事,以靜為主,避免過勞,絕對不能打亂吃、睡等正常生活節(jié)律。尤其三、四歲以后開始摻入文化知識的玩和學更應合理安排,以免互相沖擊。有的孩子上了癮,可以不吃、不喝、不睡,對此,父母絕對不能遷就,以防玩心惡習性膨脹,由“好”成“”。二是活動強度制約。強度大的游戲常常過多耗損孩子的能量,降低免疫力,是致病的一個禍根。三是隨著年齡增長,學習活動應該逐漸增大比重,直至過度到以學為主,以玩為輔的學前階段,為學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