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格就都得放棄,因此它是以取消別人的獨立性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反過來,被關心的人也很痛苦,因為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有獨立的需要,也有能力去干一些事情,但有"關懷強迫癥"的家長,拒絕承認這些,他們排除一切孩子可能脫離自己獨立的潛在因素,堅決否定孩子的能力。這樣,就扼殺了孩子獨立意識和能力的成長。對孩子來說,只有兩種可能:如果堅決反對這種關心,就會產生嚴重的沖突;另一種就是服從和依賴,于是整個能力就退化了。而且,我們的社會對關心別人的行為是肯定的,總有人說"別人是為你好才關心你",因此從道德上你就必須接受別人的關心。這樣被關心者更加痛苦,他接受這種關心,就違反了自己獨立的要求;不接受這種關心呢,又要承受社會道德的壓力和譴責。所以"關懷強迫癥"使雙方都進入了一種特別累的關系。
□你前面說,家長在給孩子提供并不需要的關心時,能獲得滿足?
-不僅是家長,還有很多人都是通過關心別人、幫助別人來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心理滿足的。所以,他們會強烈要求別人接受自己的關心和幫助。如果別人不接受,他們就感到很痛苦。因為他的目的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確立自己的價值,因此就會表現(xiàn)出這樣的傾向:自己家里的事不管,專門去管別人家里的事、外頭的事。比如自己家里亂七八糟的,非要去掃樓梯;對自己家里人特別苛刻、冷漠,甚至殘酷,卻專門幫助外人。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離自己越近的東西,獲得的道德評價越低。"關懷強迫癥"的本質是通過一系列的行為獲得心理滿足,包括道德優(yōu)越感。為了獲得優(yōu)越感,他們甚至不惜損己利人。但這種人由于沒有內在的價值感,所以總要去幫助別人。在朋友中也有這種狀況。朋友對你很好,但反過來他也要求你必須對他好。他強烈地需要介入你的生活,幫助你呀,給你買東西呀,給你忠告呀。這點在家長和孩子身上表現(xiàn)得最明顯。好多家長自己有失落感,沒有真正支撐自己人生價值的東西,所以要拼命通過關心孩子來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如果一個人生活得充實,就不需要通過幫助別人來確認自己的價值。當別人有需要時,他也會熱情地去幫忙,但不會依賴這一點,不會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幫助。
□說到最后,請你總結一下,"關懷強迫癥"和健康的關懷到底有哪些區(qū)別呢?
-關鍵的區(qū)別在于,第一,是不是自己特別依賴于此。每個人都應該在幫助別人當中獲得快樂,這樣我們的社會才很和諧。但是如果你依賴對別人的幫助,依賴別人對你的感激之情,那就有問題了。第二個指標是別人是否需要你的關心,你是不是向別人提供了別人不需要的東西,強迫別人接受你的關懷。
□但愿我們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都能清醒地認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