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早期教育這所學校是沒有失學兒童的,孩子能學到什么,能學到什么程度,關鍵就看家庭和家長。家長對早期教育的認識和知識將影響孩子一生。早期教育既是教能力,更是培養(yǎng)素質,提前一步可以開發(fā)孩子的潛能,引導的方式可以發(fā)揮孩子的主動性,讓他真正提升本領。
“我們小時候就沒接受早期教育,不也上了大學,現在不是也挺好”,“這孩子你教不教其實都一樣,到時候該會的就會了”……上面這些言論很多人聽來都不陌生,但如果你是嬰幼兒的父母,也贊同這樣的觀點,那就真是孩子的不幸了。
家庭是早期教育的學校
無論家長有沒有意識到,只要孩子生長在正常的環(huán)境中,都不可避免地接受著早期教育。想想我們曾經聽過的搖籃曲,還有傳統(tǒng)嬰兒游戲“抓撓兒”、“斗斗飛”、“拉大據”,那不是姥姥育孫的拿手好戲嗎?又有哪個家長沒跟孩子講話,哪個家長沒扶著孩子走路呢?廣義來講,這些都屬于早期教育的范疇。所有的家長都會憑著經驗和本能,自然而然地引導孩子發(fā)展基本能力和了解認識世界。
正常的寶寶從一出生開始,就會憑借自己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去看、去聽、去聞、去嘗、去模仿、去記憶,只要家長不把他圈起來,孩子學習的沖動我們攔都攔不住。兩個月的寶寶就會轉動頭和眼睛跟蹤走動的人,不到半歲的寶寶聽到聲音就會找尋聲源,一歲的寶寶看電視你若關掉他就鬧,兩歲的寶寶最喜歡幫媽媽掃地洗碗……孩子每時每刻都在調動自己的智慧吸收新知識,這也是早期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雖然孩子都在接受教育,這教育的質量可就大相徑庭了,正像大學中既有哈佛牛津、北大清華等名牌學府,也有不計其數的野雞學校;既有知識淵博的知名教授,也有誤人子弟的江湖術士一樣。早期教育這所學校是沒有失學兒童的,孩子能學到什么,能學到什么程度,關鍵就看家庭和家長。早期教育表面上是對孩子,但首先是對家長,0-3歲是孩子大腦發(fā)育最快的時期,是身心發(fā)展最關鍵的時期,家長對早期教育的認識和知識將影響孩子一生。
早期教育教什么
該不該進行早期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命題,問題是早期教育究竟該教些什么。
寶寶智力的發(fā)展需要家長提供玩具和環(huán)境,巧妙地激發(fā)孩子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游戲中來;還要不斷示范和引導,讓寶寶在努力嘗試和探索中獲得心智的發(fā)展。寶寶的情緒也需要家長幫助調適,因為孩子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即使幾個月的嬰兒也會有痛苦、憤怒、恐懼和悲傷的時候,這些消極的情緒如果不能很快化解將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寶寶的行為習慣更需要家長長期一貫地進行培養(yǎng),嬰幼兒時期養(yǎng)成的好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而那些不良的壞習慣也將困擾孩子一輩子。
這么小的孩子卻有這么多的東西要教,家長如何下手呢?首先就要了解和掌握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現代兒童心理學眾多的研究讓我們對寶寶有了更豐富和深刻的理解,這里面有一些是家長容易認識的,比如運動能力的發(fā)展是從上到下,所以先教抬頭,然后翻身、坐、爬、站,熟練后再練習走、跑、跳,但如果倒過來先走先爬然后再學坐,就違反了規(guī)律,就會令孩子的發(fā)展出現問題。動手、語言、認知、交往等等能力的發(fā)展也都有各自的規(guī)律,家長應該用心學習并按照規(guī)律辦事。
寶寶另外的一些能力相對比較抽象,它們更像一種種素質,比如觀察、注意、記憶、思維、想象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素質對孩子的發(fā)展同樣發(fā)揮著重要的和長期的影響,其中的規(guī)律對非專業(yè)人士來說,掌握起來相對較難一些,家長既可以多在一起切磋交流,也可以經常向專家請教,以免因為自己的失誤影響孩子發(fā)展。
早期教育除了遵循共同規(guī)律,還要特別重視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也就是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活動量高、運動能力強,有的則耳聰嘴巧天生的語言大師,他們的“教材”和教育方法就不能互相照搬。動作能力強的應注意動中求靜,先進帶動后進促進能力全面發(fā)展;語言能力強的則可以更多通過交流和提示的辦法引導寶寶向前發(fā)展。
說到底,早期教育是關于生存能力的學習和關于學習能力的學習,生存能力必須同孩子的年齡相適應,學習能力則是為將來打基礎。
早期教育怎么教
相對于教什么,怎么教是更深的學問。教材是死的,老師是活的,就像送孩子上學一樣,同樣的一套教材,家長總是千方百計的讓孩子上好學校找好老師,因為良師出高徒。
作寶寶早期教育的良師,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始終走在寶寶前面,提前一步引導他充分發(fā)展。教寶寶最重要是提前一步,提前得太多會讓寶寶感到壓力,甚至造成傷害。始終走在寶寶前面,不斷地激發(fā)孩子的潛能,就能讓他獲得充分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