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性行為是幼兒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指侵犯和攻擊他人的行為,包括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男孩子多為身體攻擊,女孩子則常為言語攻擊。
攻擊行為表現為傷人、破壞物品、虐待動物、搶奪他人物品等,這類行為與單純的發(fā)脾氣不同,常造成對別人的傷害或物質的損壞。這些兒童常常好動、容易惹是生非、情緒易激怒、以自我為中心,當受挫折或愿望不能滿足時就以發(fā)怒、傷人、毀物來發(fā)泄心中的怒氣,對家長和老師常有不服從和違紀行為。
以下幾種因素是引起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常見原因:
(1)困難型氣質特征
這種兒童的情緒反應強烈,易沖動,自控能力差。
。2)教養(yǎng)方式不當導致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在放任型家庭中的兒童,由于最初的沖動和破壞性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逐漸形成不良行為問題。
。3)專制型家庭的兒童
由于家長常常忽視他們的正常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而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因此這樣的兒童就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4)溺愛型家庭的兒童
過分溺愛容易形成自私、唯我獨尊的心理特征,對別人的痛苦無動于衷。
。5)缺少愛的兒童
從小沒有得到應有的關心和呵護,往往感情淡漠、性情粗暴。
對攻擊性行為兒童的矯治主要采用行為矯正療法:
(1)鼓勵合作行為。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相互合作,對他們的良好行為,如分享、合作、幫助別人等,及時肯定、贊揚,使孩子的良好行為得到強化。
。2)暫時隔離。當兒童有較嚴重的攻擊性行為時,就應該給予必要的懲罰。把他一個人關在屋子里或限制他的行動范圍,直到他自己平靜下來。應該強調的是,必須明確告訴兒童他被隔離的原因。
。3)加強品德教育。讓孩子聽“攻擊受罰,合作得獎”的故事,或看這一類的影視片、連環(huán)畫等,使孩子從具體形象中受到品德教育。